15、进城(1 / 3)
第15章
白恪言寄来的东西非常奇怪。
除了常规的药物,他竟然还寄来了凤凰姜糖、古丈毛尖和腊肉……这些好像都是湘西的土特产?
好好的,他怎么又从地质大学跑到湖南去了。
两个孩子是不管那么多的,他们看见姜糖和腊肉,就开始兴奋地转圈圈了。
校嘉华笑着取出两块糖,让两个孩子先解馋,自己则去拆白恪言的信。
信纸有些皱,笔迹的颜色深浅不一,似乎是他在不同时间段,匆忙拼凑出来的。每段话寥寥数语,但内容明显比上次丰富了许多。
起码不再是“四字经”了。
信里除了最近一个月的工资,还多了五十块钱。白恪言竟把她上次寄走的那五张“大团结”,又原封不动地寄了回来。
白恪言在信里说:【嘉华同志,多谢你赠我鱼干。我上次寄回的钱和物,都是组织发的中秋福利,没有借债,请勿担心。】
没想到,他竟然准确地猜到了她的心思。
白恪言又说:【收到你来信的当天,我被临时委派出任务,很抱歉,这么晚才回信。】
原来他是被派到湘西出差,难怪,就连邮票都很有苗寨特色。
白恪言再次致谢校嘉华,感谢她对家中老幼的照顾。他还说:【抚恤金的事你做的很对,但如果对方不给,不要和人硬碰。我会想办法多出任务,多争取奖金。】
真是的,明明他也是一穷二白,怎么说的好像她比他更看重金钱一样?
她还不都是为了孩子嘛。
不过,看他在信里还附带了一页书单,上面写了不少适宜学习的书目,校嘉华也就没那么气了。
书单以理工为主,大都是数学、物理百科,文史类的主要是……《鲁迅文集》。
看到这个,校嘉华就想起上辈子被“熟读并背诵全文”支配的恐惧。
白恪言最后说:【实在遗憾,我人在外面,不方便逛当地的新华书店。这些书,等我回去以后,会陆续寄回。祝你和家中,一切安好!】
校嘉华的视线,停留在最后“恪言手书”四个字上。
他写信的时间是十月初,如今已经是十月中旬了,也不知道他回京市了没有。
淡淡的思绪,很快被两个孩子打断。
“别馋了,爷爷奶奶,还有二爷爷他们都还没吃呢!”校大宝站在凳子上,义正言辞地教训小石头。
他想把腊肉挂得高一些,防止弟弟又突然拿走,去招待隔壁的小青梅。
挨骂的小石头站在墙角,高高仰望着哥哥,泪水与口水齐飞。画面一度十分搞笑。
很好,还知道孝顺长辈,让爷爷奶奶先吃。
校嘉华决定,暂时不告诉校大宝同志,他未来的命运,已经被解放军爹爹安排的明明白白了。
.
书单有了,关键是如何去县城买书。
去县城要乘坐公车。乘坐公车,则需要村里的证明信。
校嘉华耐着性子,在青河边钓了几天鱼。
终于,赵村长请人来通知她,青河村申办农村供销社的请求,县里已经审批下来了。
校嘉华激动得扔掉鱼竿,飞快往大队大院跑去。
赵富达正和几个村干部开会,看见校嘉华进来,急忙说:“笑笑,你来得正好,我们已经开始商量,新的农村供销社在哪里办?如何办?”
商铺的选址非常关键,校嘉华直接参与讨论:“大家有合适的场所吗?”
赵富达:“我们一致想,开在农场旁边,大伙儿每天去上工,需要啥东西也方便置换。”
“太偏僻了。”校嘉华摇头,“村民只有农忙的时候天天去上工,而且都是青壮年劳力。设在农场附近,对老人小孩不方便。况且,万一到了农闲,也不是人人都去农场的!”
“那你觉得,设在哪里好?”
“村口就行,离村民宅基地近,也方便收发货。我记得那里有值班巡逻的宿舍,咱们扩建一下,一间做门面,一间做库房。以后值班的人,既看人也看货。”
村支书孙国栋提出了疑问:“设在村口,那岂不是外村的人,也能进来?”
客流即货流,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呀,我的老支书!校嘉华心里说。
她嘴上却很正经:“不怕,到时候咱们优先满足本地人的需求。其他村的人来了,也是给咱们贡献业绩,哦不,贡献成绩。”
赵富达点头:“笑笑说的对,县城管商业的领导也说了,只要咱们搞得好,就优先给咱安排化肥尿素。”
老支书一听也高兴,“那咱得好好干!”
开店三要素,无非是人、货、场。场子解决了,接下来就是人员和货品的问题。
人员方面,采购、司机、营业员,缺一不可。
“司机不用担心,咱青河村不缺会开车的。采购就让笑笑来,这小媳妇儿脑子灵活。站柜台的,形象得好,就从知青里挑。”孙支书积极地说。
赵富达也赞同地点头。
校嘉华想干的就是采购一职,直接和县城供销社对接,权限几乎等于店长。
既然孙支书主动提起,她也不矫情,立即应下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