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学唇典(1 / 2)
第160章学唇典
原林发现,老爷子说自己是撂枯枝之后,整个人都放松了许多。
对自己的态度都改观了不少。
终于也肯慢慢的和自己说些事儿了。
撂枯枝是一种善后方式。
像故事里富家翁那对孙儿,当爹的在外惹了大敌,感觉自己对付不了,但觉得吧,自己家里有人,而且家大业大,家里人怎么也能护住自己的孩子,所以就将孩子托付给家里人,自己可以专注对付敌人。
这种善后方式,又称之为崽归山。
然而,若是富家翁的儿子,认为自己的敌人已经强大得超出想象了,自己的家族,甚至庇护自己家族的势力,都根本挡住不,再将自己家族牵扯进来,只怕全家都会玩玩儿。
那么,这时候,他最好的办法,就自己藏起来,和家族彻底切断联系,如果有后人,就带着后人一起东躲XZ,再将自己的本事传下去。
这和树木扦插的方式很像。
很多树,都属于掰扯一根枝丫,随便往哪儿一插,如果水土适宜,它就能重新长成一棵树。
但是掰下来这根树枝,从此就和主干不再有任何联系了,生死自付,和另一株大树无关。
这,就叫撂枯枝。
撂枯枝的人,连自己家族都不敢再回,等于完全断了过往联系,将手艺传承下去,往往只是不想让那门手艺在自己这里绝了传承。
但绝不会透露半分过往以及任何与江湖有关的事情。
你想,连自己的家族都能断绝联系,血肉亲情也能切割,自然是与江湖彻底分开,不再透露半分踪迹,也绝不会提什么复仇之类的事情。
这是一种另类的金盆洗手,隐姓埋名,意味着彻底服输,连报仇或反击的念头都提不起来。
原林的表情藏在面具后,他人看不穿,但他内心是大为震动的。
因为老头子说的情况,和他记忆中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
那个断了两指的老爸,他的敌人已经强大得让他都生不起反抗的念头了吗?
老头子之所以放心,自然是因为白面具等于没有势力和背景,也就不存在站队问题,自己无意间说的事情,不至于触犯到白面具身后的利益集团。
大家同是天涯沦落人,说话就能少几分顾忌,而多一些真诚。
老爷子自称姓章,原林也不问真假,就称他章老爷子。
章大爷给原林谈了些江湖往事,简单的说了一下唇典。
这唇典就是黑话,暗语,一开始就是在暗八门中流传的。
而且仅限于暗八门的风林千荣四家,这四家说穿了,就是强盗,土匪,骗子,小偷。
强盗和土匪是靠硬功夫吃饭的,骗子小偷则是靠软功夫吃饭,但都是行走江湖,多少会有来往接触。
大家碰到了,都不认识,但手底下的功夫其实都还可以,各有特色,若是自相残杀,彼此都讨不了好,最后便宜了公家,会被官府一锅端。
所以行走江湖的人,彼此碰上了,会自报家门,但是又要防止官府伪装成江湖人,所以彼此之间,慢慢发展出了行话,这就是唇典最初的出处。
天南地北,原本各地行话都不同,但若逢乱世,总有那么几个绿林好汉,天生草莽气,有龙虎之资,能将江湖好汉都聚拢过来,形成乱世之中的一大势力。
这时候一些暗语和切口,就相互整合。
平安盛世了,见面还能报个家门,大家祖上可能共事,或是结拜过。
而且暗语在做见不得光的买卖时,也避免了隔墙有耳,被人偷听。
所以唇典的初衷,就是相互辨识身份,策划行动,以及在行动中另外执行一套暗语,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作用。
在一次活动中,你能听懂别人的话,但别人听不懂你们的话,这就是信息差,在多人行动的时候,能占大便宜。
后来江湖接触的其余人多了,这套唇典慢慢才扩散到整个暗八门,以及明八门。
明八门学这个,一开始是为了保命,而且大多一明一暗,都有可能是师承同门,也是为了避免误伤。
像一开始章老爷子问的话,其实就是问原林,你是谁的手下,杀过多少人,小刀则回复章老,弄错了,他不是荣门的人,也不杀人。
而后面的行头和行口,行口就是唇典,每一门各有不同,行头就是工具,同样每一门自有不同。
至于后半句,入土老头原林知道,嫩芽是指小刀,但具体是怎么回事,章大爷只是笑笑,却不做解释。
原林觉得章大爷就是从这一句话判断出自己真的不懂切口,难道小刀还有别的什么特殊身份?
唇典学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把不同的人或物用别的东西替换,但它其中自有一套规律,掌握了这套规律之后,哪怕你不知道具体替换的是什么,大概也能知道一点。
但各地替换物都有所不同,真要全部搞懂,那就可费工夫了。
章大爷身体已是强弩之末,强打起精神说了几句,就昏昏欲睡,于是原林将小刀不知从哪儿弄来的草药收拾了一下,从里面选出几味对症的,重新煎熬,一面守着火堆,一面和小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