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女学(1 / 2)

加入书签

李常衡提出,既要免于不必要的大兴土木,又不能打击天下学子的求学热忱,那便直接支持地方办学,由朝廷与地方共同出资修学、建学。

如此,朝廷不必要承担太多,地方又能大大缓解负担。

与此同时,朝廷还可以联合地方世家、乡绅,鼓励他们兴建学堂,给予一定嘉奖。说白了,就是你出钱,我给你扬名。

两方各有所需,各取所得,何乐而不为。

李常衡的提议让群臣陷入深思中,每个人都在权衡。

显然,这是一件极好的事,既省钱又能取才。

一般来说,便宜难占。既想省钱又想取才,中间过程需得大费周章。

汤崇俭头一个赞成,但凡省银子的好事,他都乐意尝试尝试。

江有汜心中冷笑。一般来说,能给汤崇俭省钱的事儿,对他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什么叫既便于朝廷取才,又大大减轻地方负担?朝廷不督学,地方一点负担都没有,朝廷一督学,地方就要承担一半的教学压力。

这年头,灾害频发,地方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他一再压着,多地才没有堂而皇之的增添赋税,这下倒好,地方可以光明正大的加赋添徭了。

江有汜认认真真的将这般理由摆出,持的自然是反对意见。

私下,他和汤崇俭亲如一家。

事关朝政,丁是丁,卯是卯,丝毫不能留情。

诚然,众臣承认,江有汜摆出的也是事实。所谓朝廷、地方各出一半办学,对朝廷来说是减压,对地方来说却是负担。

说句最简单的道理,朝廷为了省银子连弘文馆都不想扩建,地方又岂会随随便便掏银子办府学呢?

众臣陷入纠结中。

殷其雷经过深思熟虑,在李常衡提议的基础上再次折中,地方学府还是要办的,但是可以因地制宜的来办。富庶之地,就多办几个,贫困的地方,有个读书的公学就成。

这话在理,人活于世,首先想的便是吃饭穿衣,其次才是读书明理。

殷其雷的提议得到大半分朝臣的赞成。

经过一番详细的讨论,朝廷决定,各地州学、郡学、县学学府,在圣祖、太宗、先帝三朝的基础上给予扩建支持,朝廷出大头,地方小力支持。

此般支持包括,修葺、扩建公学的费用,购置桌椅、教具的费用,学子们一日三餐的费用,任教先生的束脩,此四项全部由朝廷与地方承担。

求学之人,只需承担购买书籍以及笔墨纸砚的费用。

饶是如此,书籍一项,便劝退一大批人。笔墨纸砚,更是劝退一大批。

风调雨顺之年,贫贫百姓之家,吃饱饭的多,读得起书的少。更何况,近几年风不调雨也不顺。

然而此项举动,冥冥中又鼓动许多人,以往求学,需要承担四座大山,先生束脩、一日餐费、书籍、笔墨纸砚。

如今四大山搬走了两座,那些将读不读之人便能双脚踏进圣学之门。

此议通过,众臣看向殷其雷的眼神都充满钦佩,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安定侯越来越老谋深算了。

就在群臣喜气洋洋之时,殷不离理了理衣袖,准备出列奏事。

刚走两步,便被上峰廖思行扯回去。

只听他低道:“没你的事,给我回去。”

他似乎已经猜到殷不离的想法,面色恓惶。然,殷不离岂是他能扯住的,一个甩袖挣脱,昂首挺胸的走到大殿中央,所经之处,无不引起好奇。

朝臣们都很期待,这位新封的女通政会有什么高见。

“启奏陛下!”殷不离一出声便有人忍不住笑了,没办法,殷其雷刚说完,他闺女就上去,一开口,无论语气还是声音的高度,与她爹如出一辙。

许多人似乎把这种景象当做一件趣事看待。

“臣提议在殷御史提议的基础上,增设女学堂。”

此话一出,群臣哄堂大笑。

除了殷其雷,各个乐的不行。饶是两位德高望重的国公爷,也笑的胡子发抖。

然,殷不离尚未说完,她不动声色的等待笑声回落,当大殿重归于静之时,殷不离继续道:“鉴于种种因素,求学的女子定然大大少于男子,因此,各地女学规模不必太大,譬如一县,有一间可容二十人的学堂即可。”

国子监祭酒李常衡摇头笑道:“看来殷通政并非一无所知啊,也知晓天下间读书的女子大大少于男子。敢问殷通政,可知为何读书的女子远少于男子呢?”

殷不离正色道:“愿闻其详。”

李常衡亦正色道:“皆因,女子读书无用。自古男主外,女主内,男子读书,是为光宗耀祖,报效朝廷,女子读再多的书,嫁了人,就要相夫教子,读那么多书有何用?”

李常衡说话前,殷不离料到会听到一堆陈词滥调,却没想到堂堂国子监祭酒,竟然陈腐至此!

何为国子监?

前朝国子监,乃大齐最高学府,主抓科举取士。

本朝建国,国子监与翰林院并存,前者掌大学之法,教导诸生。后者主抓科举取士,著书立说。

虽说国子监名气不如前朝,却肩负国学、太学,教导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