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第四十章(1 / 2)
40.
亥时,乾清宫书房。
康熙批好了十分紧要的那一堆奏折后,轻晃了一下有些微微发酸的脖颈,他暂时放下了手中还蘸着特制朱砂的毛笔,随手搁在了上好白玉做成的精美笔架上。
一旁静静候着的梁九功十分有眼色地朝后面的小太监挥了挥手,动作幅度小得叫人几乎是觉得出了幻觉一般。
不过,这是御前伺候的人都具备基本技能罢了。能在乾清宫出头当差的,各个都被练就出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没有一点儿本事的人可是在这儿呆不长久的。
没一会儿,机灵的小太监便端着茶盘进来了,梁九功立即将盛放在其中的茶盏拿起,小心谨慎地双手举着茶盏下方的盏托,将之摆放在康熙顺手方向的桌案上。
他们这位主子犹爱喝茶,各种各样的茶叶都有尝试过。毕竟,作为一位帝王,对待喜爱之物,还是比较挑剔和讲究的。
在众多茶叶里,康熙目前最爱的便是雨前龙井,这种茶叶对于种植采摘的产地和时节的要求都很高,而这之中要进贡给康熙的特级雨前龙井就更是产量极少的珍贵极品。
康熙把批阅好的奏折叠在书桌一角起放好,便端起茶盏轻啜了一口,润了润有些干涩的喉咙。
在热气的蒸腾下,茶香四溢,他又喝了一口,感受着嘴里回甘的滋味,有些皱起的眉头放松了下来。康熙的视线又转向另一边整理出来的内容不太重要的奏折,然后扣上茶盖,伸手将那一堆奏折中的一些拿到身面前放好,翻开准备当做消遣休闲来看。
没错,就是消遣。
他自认登基以来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各地奏章数量相当多,只是这里边除了一部分是很重要必须要批阅的,还有很多都是各地大臣请安、报告所管辖地区天气下雨情况、又发现了什么新鲜东西想要上贡等等乱七八糟的事情。
对于这种类型的奏折,康熙向来都是大致地扫一眼,请安的就十分简洁地写上“朕安”这两个字,其余的要么是写“已阅”,要么就是大笔一挥“知道了”②。
康熙挑挑拣拣地快速批阅完所有的奏折也已经是半个时辰以后的事了,他起身缓步走到半掩着的窗户前,深深凝视着窗外因为天黑被朦胧的月光映衬得有些斑驳的树影和远处天空中慢慢飘过来的大片乌云,显得有些压抑,似乎快要下雨了。
风轻轻地吹着,周围离得近的树枝发出“哗哗”的声响,略微窒闷的空气中甚至还能隐约闻到淡淡的土腥味。
男人负手而立,一边远望一边摩挲着左手大拇指上戴着的玉扳指,外面的天气情况和眼下大清的处境很是应景。
可不是吗,风雨欲来……
忽然,书房角落里忽然走出一个五官平凡、看上去毫无特色的高大男子,或许可以用存在感极低来形容他。这么说吧,是晃眼过去却一点记忆点都没有的那种,若是混入一群人中,就像是水滴汇入溪流中一样,没有任何违和感。
来人在距离康熙不远处靠近桌案的地方停下了脚步,恭敬地朝康熙的方向行礼。与此同时,梁九功转身向候着的宫人抬了抬下巴,眼神示意众人悄声退下,而他自己则是等人都退出了书房之后,轻手轻脚地将门从里面关上,并十分谨慎地守在门口。
费扬塔珲,乃是大内侍卫首领,这个名字还是康熙亲自赐下的,在满语中意为“强大”,与含义为“英勇、勇士”的巴图鲁有异曲同工之妙。
侍卫制度是大清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制度。
康熙的侍卫分三类,分别是御前侍卫、乾清宫侍卫以及大内侍卫。
被人熟知的是前面两类,且日常离皇上很近,想要找机会入皇帝的眼还是比旁人要容易许多的,可谓是仕途坦荡。御前侍卫是选拔的勋戚子弟和武进士充当担任,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的亲戚和人才心腹。乾清宫侍卫,人选来自于爱新觉罗氏及重臣的后代、亲戚或者信赖的人。
最为特殊的莫过于第三类侍卫——大内侍卫,他们都是武艺十分高超并且深受皇帝信任的高手,而其中的一部分有点类似于暗卫。
费扬塔珲低声向康熙禀告着手下人传来的消息,他的余光瞥见前方皇上挺拔的背影,见主子并没有要打断询问他的意思,便知道皇上心中自有计较,就接着继续汇报,直到所有内容完毕。
康熙的手指放在窗框沿上有节奏的点着,听了大内侍卫首领的禀报,他眸光深沉,这些消息和前朝局势联系起来,有可以利用的地方。
吴三桂那个老匹夫,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反叛,结果在衡阳称帝,国号却不是“明”,而是“周”。
明朝是在汉人的治下长达近三百年的时间,而大清作为异族入关占领了中原,统治区域的老百姓汉人远比满人多,再加上为了摆脱明朝的影响,大清迫使汉人剃发易服,种种控制和强硬的手段让汉人老百姓心中埋下隐藏的怨气,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感觉在渐渐淡化,但“反清复明”的旗号一出,老百姓内心依旧是有所触动的,否则三藩之乱掀起的声势也不会如此浩大。
康熙内心嗤笑,那老贼此举乃是一步臭棋,“周”和“明”的区别可以说是天差地别,起义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