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0144(1 / 2)
0144 留贵女乞巧闹七夕, 支瓷碗虔心晒水皮
姑娘说要回去,兴许是托词,借此以退为进,但也可能是真觉得无望了, 想要家去再寻去路。无论是什么原因, 但凡说出口了,太皇太后总要留一留他们, 这是主人家应有的客气。
太皇太后因笑道:“七月初七是个大日子, 我们宫里也过节。留下来过了节再去罢,人多也热闹些。我年纪大了, 就爱看你们小姑娘家家的聚在一处。赶巧今年有皇后操持, 我也能坐着享享福了。”
往日里皇帝没定下皇后, 论理这些事就都还是东太后的职责。但七夕是人家夫妻团圆和美的日子,东太后自己得不到,也就不愿意看别人高兴。办虽要办, 却办得并不隆重, 显得很刻意。一开始太上皇还很捧场, 来陪陪她。但她三五句话不离刻薄, 处处都拿着西太后比较,久而久之, 太上皇也就躲在颐和园里不出来了。
今年皇帝下诏封了黛玉做皇后, 又是这样和乐的节日, 依照太皇太后的意思,是要好好地乐一乐。
黛玉听太皇太后提到自己, 心知不能再干站着了,于是笑盈盈地拉着皇帝进来,嗔道:“老祖宗, 我可听到您又念叨我了。”
众人见她和皇帝一前一后进来,忙起身问安见礼。其中有两个人抬头对视一眼,又默默地垂了下去。心里想道,可见他们的想法是正的。除了正根正枝的长辈,谁能走在皇帝前头?哪怕她是皇后,也不能如此僭越。自古都是龙在前凤在后,哪有皇后拉着皇帝走在前头的道理?
当着太皇太后的面,林氏都敢这样做。可见她皇后之位极稳,皇帝待她之心格外与众不同。
黛玉和皇帝先与太皇太后见了礼,待在位上坐了,方命众女起身。太皇太后跟前设着绣凳,可见她没进来之前,众人都是坐着说话的,这是太皇太后的恩典。但如今皇帝坐在宝座床右侧,黛玉坐了绣凳,那些姑娘自然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有座位也不是他们能坐的,只能干站着不说话。
太皇太后好几天没见着皇帝了,仔仔细细对着他上下看了一回,见他整个人瘦了一圈,知道他是为荣寿公主之死而难过自责。心里虽明白这是为人父难免的,但还是忍不住心疼,不由道:“政务虽繁忙,皇帝也该想着保养自身。你是大庆的主心骨,你身强体健,大庆才能固若金汤。”
“老祖宗教训得是。”皇帝把自己压得很厉害,即使对着最疼爱自己的长辈,也很难做出撒娇的举动。此时此刻听了这些话,只当太皇太后是在敲打自己,不可过于沉溺悲苦,应当以国事为重。他心里也觉得惭愧,这两日只顾着伤心,甚至没好好处理政务。“朕都记住了,回去就让御医来请平安脉。”
黛玉一看他那模样,就知道他又和自己别扭上了。她便笑着为皇帝打圆场:“虽入秋了,但还是热得很。皇上这是苦夏,等天再冷些,暖锅子吃上几回,就圆润起来了。”
“你如今倒知道护着他,把我当成小娃娃哄。”太皇太后也知道他是什么性子,顺势抛开这话题不再往下提。“你们来得正巧,我正有事要交给皇后去办。眼见着七夕将至,这于姑娘家而言是个大节日。咱们也好久没热闹过了,趁着今次各家的姑娘们都在园子里,不妨好好地办一办。”
黛玉虽喜散不喜聚,但却极捧太皇太后的场。她私下也曾和皇帝说过,太皇太后年纪大了,人这一辈子有多少快活的时间,一转眼就没了。是以但凡自己能做成的,她总不愿意让太皇太后失望。
“我在家中时也常看丫头们丢针看影,别提多有意思了。老祖宗既要在园子里办七夕,咱们不妨办个赛针会。拿出彩头来,咱们也学着皇上殿试那一套,选个状元出来。”
皇帝正吃茶,不妨被她这句话说得想笑,一口茶险些呛在喉咙口。抬头似嗔似怪地斥她:“胡闹,殿试也是能拿来玩笑的?”
口吻虽带着轻斥,但眉梢眼角的笑意却掩藏不住,他显然也觉得黛玉这个比喻很有意思,只是将阳春白雪的殿试和姑娘家的赛针会放在一处比较,多少有些不庄重。
皇帝什么都好,就是有些时候太重规章。黛玉白了他一眼,不轻不重地驳回去:“你管我呢?”
皇帝被她噎得说不出话来,太皇太后看得直笑,倒还反过来说他:“皇后说得在理,皇帝能办殿试,皇后也能学习着办赛针会。”一时又和黛玉说话:“届时再叫升平署的小戏子来唱戏,咱们拣想听的叫他们唱。”
论理宫里才没了个荣寿公主,不该有这些丝竹之音。但黛玉大致也知道太皇太后的意思,她是想让这事快点过去,不愿意皇帝总是为此郁郁伤怀。周遭的氛围变和乐了,他也好跟着不自觉地松快些。
她是良苦用心,不是为了自己高兴。但凡能让皇帝轻松些,哪怕叫外人听去说自己冷心肠没心肝也不顾了。
“我也好些时候没听戏了,沾老祖宗的光,这回要好好地听。”黛玉对听戏这回事并不热衷,可有可无罢了,但面上还是一副热切盼望的模样。
太皇太后满意地点点头,又看向边上一直站着的姑娘:“就说是我说的,不放你们回去,等过完了七夕家去不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