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做个大当家41(1 / 3)
因为顾忌到那二当家说的, 后头的第二批人,阿玉在处理事情的时候, 那真的,都是怎么速度怎么来, 怎么简单怎么整, 看看, 从进门到带这东西走人, 一来一去的, 愣是只用了一个时辰的时间。
也正是因为时间短,他们都走出了那庄子一个时辰的路, 绕到了二当家他们往日的山寨,开始往北,阿玉家开始挺进, 都没有半点有人追踪的迹象。这么一来,别说是原本就对整个结果有信心的阿玉了,就是刚该换了东家的那几个原山匪,也终于放下了心,脸上露出了笑,走路都轻快了好些,当然更重要的是,看向阿玉的眼神更崇拜了,就像是看神仙一般。
往日他们干的和近日的没什么两样,可每一次,却都有些打斗, 都会损失些个人手,可如今呢?不单是事儿办了,东西得了,还神不知鬼不觉的,只要他们这清理的人没漏的,除非他们说,就是十年八年的都未必有人知道这事儿是他们干的。这水平。。。
在战场上,能一直打胜仗,能最大限度的保全部下兵丁性命的将军才是最受欢迎,最受爱戴的将军。这样的规则用到土匪窝里其实也是一样的。如今有了这么一个实战例证,哪怕他们刚投过来呢,哪怕刚开始这一趟还是属于半逼迫的行动,这心也不免就这么被阿玉拢了过去。
就是这些人里头脑子最好,想的最细的二当家,都忍不住松一口气,自觉在阿玉手下再不济,比以往总多几分活路,就可见这一趟是如何的有必要,如何的成功了。
既然这边的事儿顺利,那么接下来,怎么应对后继而来的其他人就成了事情的重点。阿玉好歹也是当过帝国宰相的人物,在宏观调控的事儿上,在人手安排,事务调度上,不是一般的有水平。
这边刚将新来的人一股脑的全送到北面山上,挤吧挤吧,堪堪将人塞下,安排了家中以前救下的四个妇人做支援,送过去了好些米粮,安排这些老弱吃喝睡,用最快的速度,安稳新投靠的一伙子人心。
那边就立马开始有针对性的重新布置各处关卡。并根据二当家,这么个曾给人当暗子的人提供的周边各处地形和各类人脉消息,将那一张地图给重新填充起来,力求丰富到能做报告的地步。
而那二当家呢?看着阿玉那张不断的被填满的地图,眼底的敬畏也在一点点的增加,感激也一点点的代替了生疏。对于像是他这样的底层人来说,知识这个东西,遥远的,就像是天上的月亮,往日不说没有学习的可能了,就是接触的机会也几乎没有,只有仰望的份。
可如今呢?阿玉一边听着他说话,一边往上填写,虽然没有一个字的教导,虽然那些字他一个都看不懂,可结合自己以往所知,加上这阿玉针对性填写的动作,这地图,这地形,这战事布局,他却已经能看明白一二,细细揣摩,连着阵仗兵法之道也有了那么一丝开窍的迹象。这样的不遮掩,这样的任由他偷学,他怎么可能不感激?
即使他心下也明白,这是阿玉够自信,不怕他外传,也不怕他学了反过来倒打一耙,所以才这样的不在意。甚至都没有刻意传授的意思,只是随意的,全看自己悟性的给予那么一点子机会。可不管人家是为了什么,只要是给予了学习的机会,给予他们这个阶级近乎恩遇一般的契机,他就该懂怎么珍惜和感恩。
所以,二当家,哦,也不能一直喊人家二当家,人都有名字的对吧,陶二,这就是他的名字,而这个姓氏也是阿玉为什么在收拢这些人之后还继续不动声色的笼络的缘故之一。
陶姓,中华姓氏之一,起源于上古五帝之一的尧帝陶唐氏,距今已有4300多年历史,先秦时以平原陶姓为著,汉开封侯陶舍,辅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其子陶青也袭爵拜相。至汉末,青公后裔举族南徙丹阳,从此陶氏宗族居于吴。泱泱中华,天下陶姓,溯源于陶唐氏。这么一算,你说,这陶二该不该笼络?指不定什么时候,这人就用上了呢。名士什么的,和东吴上层人士结交的机会那是相当的多的,帮着人家寻到族亲多好的往来借口啊。
哪怕这人的根底阿玉算错了,陶二和人家搭不上,或者这姓氏纯粹是自己取的,(比如秦汉之初,某些祖宗很不小心的当了个小官什么的,因为没有姓氏被人取笑,所以跟风给自己选一个姓氏什么的,这个也相当常见。)可按照以前自己取姓氏的规则,陶这么有代表性的姓氏,也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他们家烧纸陶器绝对是属于拿手活计,甚至有可能是家传技能。你说,作为一个人手不足,很多相关产业凑不齐,导致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的家主,面对这样一个技术人才能轻易放过了?
在阿玉面前,这陶二那就是个粉嫩的江湖新手,连句话都不用说,不过是一个自然,就让人感激感动,外带崇拜的什么都往外说了。甚至还自觉自愿的帮着询人问他不知道的,不断地补充阿玉这里的消息空缺。如此一来,等着东面最远放哨的送来消息,说是隐隐的看到了人的时候,这边阿玉也已经彻底成了周围直径四个县城范围内的超级百晓生。
更甚者,因为阿玉的政治敏锐度加成,在一连串的人际关系理顺了之后,他已经连着自家这蚊香的消息怎么传的,为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