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个合格的锦衣卫42(1 / 3)

加入书签

对于驿站的问题, 不想不觉得,一想,阿玉突然觉得他一直以来重点有点不对啊, 怎么算了半响,这干的事儿将近七成的好处, 都是万历皇帝的?搞得自己好像光顾着怎么帮万里皇帝捞钱一样。明明他还是挺忧国忧民的, 明明看的还是挺远的,怎么就愣是忘了什么叫:想致富,要修路, 这么个至理名言呢?

清理河道, 修缮官道,这从来都是一个王朝强盛与否的标致。自古以来,河道是否通畅,官路是否不绝, 代表着帝王意志传递的远近疏堵。如今他既然连着漕运的事儿都开始插手了,隐在后头,引导出了新局面, 那么这驿站是怎么也不能放过的。

因为驿站裁撤所以有了李自成失业, 因为西北军饷拖欠,所以有了那位大明敲响丧钟的流寇。所以这大明的问题,归根结底依然是银子的问题。如今军饷的问题已经开始逐步的缓解,财大气粗到内库比国库都大的万历皇帝,在互市源源不断的创造利润的同时,已经很有远见的将这一部分的银钱直接划到了军饷拨发的一档里, 专款专用,避开了无数的手。成了九边最基本的饷银保证。

军饷有了造血的,那这驿站。。。道路上的,什么能挣钱?在阿玉看来,只要敢放开这些驿站的手脚,这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大不了将民信局合并不就是了?大不了将快递业发展起来不就是了?你什么时候见过高速公路休息站亏钱的?就是公款吃喝多点,维持总是可以的。开辟点新财路总是可以的。

想的很美好,可真的细究一下,阿玉就有些傻了。明朝的驿站。。。问题大的不是一点两点啊。

明朝的驿站根子上来说,那就是个豪华官方招待所。而且,因为邮政和军事情报传递用途,这时候的驿站,真的,就像今天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一样,遍布在全国的交通路线上。为全国的“体制内人员”提供服务!总的来说,那就是数量多,档次高,功能多。

按照当时的规定,大部分驿站都拥有二进甚至三进的院子。大门、鼓楼、中门、前后厅、左右厢房、厨房、库房、马房、驿丞宅等设施必须色色俱全。标准的驿站,要有10间供官员居住的上房,20间供来往差役居住的耳房或者厢房。可同时接待几十名宾客入住。

而接待这么些人,自然还需要配置厨房和马厩。而有了这些,那马夫、驴夫、步夫、馆夫、库夫、斗级、房夫、厨夫等管理和服务人员自然也一样必不可少了。而这些工作人员也需要居住,即使只有大通铺房,那也一样占地方要盖房子不是,若是在加上备用的仓库和临时监狱什么的,掰着指头一算就知道这驿站有多大,事儿有多繁琐,人员有多复杂了,从职能上看,这驿站真的很强大。

那么话又说回来,这明朝的皇帝为啥要裁撤驿站?真说起来,崇祯干的事儿不稀奇,因为明朝驿裁撤的事儿在他之前已经有人干过了,还不止一次。

第一次是在1558年,当时嘉靖皇帝在位,朝廷没钱了,就计划把全国驿站规模裁减掉30%-50%,节省的钱粮一半充做军费。打倭寇这个事儿还是很重要的对。可问题是想法是好的,执行上却很不好。大明的官员们这自觉性太差,这贪婪性太强。这边地方官府减少了驿站的经费,那边来往官吏们甚至他们的家眷,继续在驿站里大吃大喝,用车用马。

都知道明朝中期以后,吏治崩坏的速度大大加快。驿站这里体现的尤为明显。凡是和体制有些关系的人,都可以开介绍信到驿站住宿和使用车马。这么一来,谁吃得住啊,于是驿站的人员开始逃跑。大家都知道,驿站本身也承担着消息传递职能,这人一没了。。。当倭寇袭破福建兴化城后,十万火急的消息却耽搁了一个多月才送到北京。你说这样一来,这政策还怎么执行?所以裁撤改革在5年后宣布失败。

第二次离着阿玉就比较近了,因为那是张居正干的,要不说这家伙是千古名相呢,手法一出立马就可以看出和前头那些人的水平高低。就在1576年,老张同志从限制官员特权着手,颂布严格的条令,并用杀鸡骇猴的法子,直接法办了违规官员几十人,多名官员被降职和革职。甚至其中还包括了孔夫子后裔和皇亲国戚。场面相当的大,手笔绝对狠辣,于是立马刹住了官员们在驿站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的奢靡之风。

虽然并未从节省开支的角度来强行规定裁减比例,也并没有规定裁减经费的硬性指标, 可就“官员特权”这一要害死抓狠抓,并将改革驿政,直接纳入到各地省级一把手的考核内容这一手。就成功的把全国驿政花费缩减了30%以上。节省了近百万两白银。

可惜啊,因为这钱省的,虽然为民众减少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国家财政和民众都得益,官员特权却受了损。所以在他1582年病逝后,一切又故伎重演。

当然,这说的是历史上,这会儿在这本书里就不会了,这不是阿玉来了嘛,有他这么个人在还能重蹈覆辙?怎么可能,只有更进一步的。比如这会儿阿玉就已经开始考虑具体的整肃措施了。

重点就是这驿站的经费问题。大明驿站的不合理之处在于,这些星罗密布的驿站,不仅不是用市场化方式运营的,也不是靠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