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家庭弟位(1 / 2)
饭桌上,齐娟绘声绘色的讲着京城之行。
当然不是纯粹的玩乐,也夹带着她对平京的一些新的认识。
譬如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对钢铁的需求,对重工的影响,对经济的一点分析。
张青并不意外,他只读了《港城财经报》和《南华报》两份报纸,而就他所知,齐娟要读七份,其中有两份来自美国,两份来自英国。
“唉,咱们虽然也在发展,可和老美一比,差的太远。也是没法子,去年老美经济进度减慢,今年一季度也一般,只增长了一个百分点。可是到了第二季度,在私人消费与投资支出复苏和商品与服务出口强劲增长的推动下,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可能超过 4 %。一季度的增长都比许多国家全部的国民产值还高,唉……”
齐娟懒洋洋的道,语气中透着无力。
刘珊珊也受到感染,忧国忧民道:“那咱们什么时候才能赶上人家?”
齐娟摇头道:“不知道。现在还没入世贸,排除在世界主流贸易之外,遥遥无期。”
李素芝问张青道:“张青怎么看?”
张青咽下口中的孜然羊肉后,道:“中国的高速发展,不会太远。”
齐娟扬眉道:“怎么说?现在的经济,不说一团糟,也相距高速发展十万八千里吧。大多数国企已经到了崩溃边缘,政策性亏损亏的地方政府脑袋都要破了。天鸿重工是民企,三万人听起来多,可和那些动辄十万、数十万甚至整座城市都围绕一座工厂建立的大型重工比,体量还差的太远。可是天鸿每年都在盈利,盈利率还在逆势增长。再看那些大型重工国企,能发齐工资的不到两手之数。”
张青微笑道:“你说的这些都是客观事实,但你也应该知道,前年十月份国家发布的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这说明,国家已经开始布局解决这个恶疾。就目前来看,最多三年内,国家一定会出现大规模的破产兼并潮。”
刘珊珊都无语了,道:“你以为这是好事?国企都破产了,工人们怎么办?”
张青摇头道:“那么多体量如此之大的国企,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如果工人们还有五六十年代工人的集体荣誉感,如果国企领导们不中饱私囊大肆贪污而是目光长远,国企会走到这一步?自作孽,不可活。更何况,进工厂当上了工人,就如同捧上了铁饭碗金饭碗,生老病死孩子上学,工厂全包,工厂拿不出钱来,就国家管,哪还有什么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又如何?”
刘珊珊辩解道:“农民也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土地啊。”
张青苦笑道:“你知道农民种地要交多少税?我告诉你,除了三提五统农业税外,乡里其他的苛捐杂税和摊派多如牛毛!说句难听的话,过去佃户给地主种地,了不起也就交个五六成地租,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些年农民种地,种的多,赔的多。就算丰年,七成都要交上去。你知道工农业剪刀差么?是十亿农民的血泪,供养着国家工业从一片废墟中建立起来。
当然我明白,这是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发展所要经受的不可避免的痛苦。没有问题的,我家交公粮交提留交各种杂费,从来不拖欠,也不敢拖欠。但是这个苦,农民吃得,工人吃不得么?
国家发展的阵痛,农民尝过了几十年,将来肯定还会继续尝,工人……从建国以来享受到现在,难免要吃些苦了。”
李素芝面色严肃的看着张青道:“张青,你的结论是什么?”
张青道:“我坚信,破产大潮一定会到来。而等到那些无比沉重的包袱都破产了,政府和人民,人民我指的是包括十亿农民在内的全部人民,都可以轻装上阵后,国家一定会爆发出强烈的生机!当然,工人还是比农民会更好更快的找到出路,并迅速致富。工人始终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所以改革,就该革旧出新!我认为国家会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国退民进,为经济增添巨大的活力和动力。
所以,在经历过一阵黑暗后,国家经济一定会迎来曙光,并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齐平看着无比坚定的张青,道:“想没想过从政?”这已经是对国家的信仰了,多少官位高高在上的人,都未必有这种信心。
张青却摇头微笑道:“我也就是从宏观上说一说,真叫我做实事,那就难了。别的不说,改革的阵痛五个字说的容易,可亲手让工厂破产,让那些下岗工人过上悲惨的生活,我恐怕也难以轻松,要受到良心的拷问……”
八十年代东北已经有工厂破产了,职工,尤其是双职工的日子,是真的难。那几年的自杀率,高的吓人……
李素芝却看好他,不无鼓励的说道:“官场上就需要有你这种既有宏观眼界,又心怀仁慈的人。”这不比写武侠小说流行歌曲崇高的多?
张青却还是摇头:“志不在此。”
李素芝闻言一笑,虽然有些遗憾,但对于张青的欣赏仍没有减少。
张青但凡有野心,这会儿也应该含混下来,就凭齐娟能去龙泉山做客,他也有一条登天路。
但他没有。
李素芝岔开话题问道:“张天茂他们怎么找到你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