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翻牌子 -(2 / 13)

加入书签

的粮食。

你也可以一次性购买未来几个月,甚至是未来一年的粮食。

反正粟米这些粮食的保质期是很长的。

“从《大唐报》上的消息来看,今年陇右道、河东道等移民地区种植的土豆和地瓜迎来了大丰收。

江南道那边的双季水稻种植也全面普及了。

这种情况下,大唐今年的粮食产量相比去年肯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虽然我们的人口数量也在增加,通过酿酒等各种方式也消耗了更多的粮食。

但是出现在市面上粮食肯定也会多很多。

眼下的价格下降,我觉得只是一个开始。

哪怕是没有办法继续下降太多,至少也是不会出现明显的价格上涨的。”

张屠夫的意见显然是不要囤积粮食。

现在没有灾荒,没有战乱,你囤积那么多的粮食干什么呢?

“可是我看这两天粮食铺子里头买粮食的人多了不少呢。

这买的人多了,粮食价格不就有可能上涨吗?”

虽然刘大娘觉得张屠夫说的也有道理。

但是他还是有点担心。

没办法,粮食这个问题太重要了。

任何一个普通百姓都不敢忽视。

“这几天是比较多人买,但是这种场景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的。

到时候没有人购买了,说不定价格会进一步的下降。”

张屠夫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别看他只是一个屠夫,但是在这个年代,屠夫绝对不是社会底层。

相反的,他们算是普通百姓中的上层人物了。

“你说报纸上说的各个移民点的土豆大丰收,这个消息应该是真的吧?

几十万亩的土豆要是丰收了,那个数量可就非常可观了。”

“土豆的产量,大家都已经亲自见识过的。

移民点是朝廷非常重视的地方,那些信息应该是真的。

再说了,你只要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西市好几家酒肆里头都已经开始推出了使用土豆的菜式呢。

这说明土豆的产量肯定已经很不错,足够明年各地种植土豆的种子使用了。”

张屠夫又给出了另外一个观点。

“你这么一说,好像是有道理呢。那我就先不买了。”

刘大娘认识张屠夫那么多年了,基本的信任还是有的。

……

丰收是好事。

不过丰收有时候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作为民部尚书,马周此时的心情就是比较复杂。

“陛下,这土豆的种植,如今算是彻底的形成了规模了。但是土豆的保存和运输还是有比较多的问题。

很可能会出现有些地方的土豆因为保存运输不善的原因而坏掉。”

为了统计今年的粮食产量,民部可是安排了不少的胥吏去到各个地方跟踪粮食收成的情况。

甚至民部还跟渭水书院数学院一起合作,制作了一套测算大唐粮食年产量的模型。

毕竟按照现在这个时代的技术,要完全准确的统计各地的粮食产量,还是很有难度的。

事实上,历朝历代的很多数据,都是一个大概的数量。

“跟粟米和稻谷之类的粮食比起来,土豆和地瓜在保存和运输方便确实没有优势。

这对于土豆和地瓜的种植推广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一旦百姓们的粮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之后,土豆和地瓜的种植面积就会开始下降。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许多对于马周等这个年代的人来说是问题的事情,对于李承宗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事情。

“明年开始,土豆和地瓜就可以在大唐各地广泛的种植,运输问题可以一定程度得到解决。

至于保存问题,那就可以通过深加工来解决。”

“深加工?”

虽然马周已经习惯了时不时的从李承宗口里面听到一些新式的词语。

深加工这三个字从字面上也大概能够猜测到什么意思。

但是具体如何深加工,他却是没有任何的概念。

毕竟土豆和地瓜这个东西进入到大家的视野里头的时间还是太短了。

大家除了知道这个东西是亩产千斤的好东西之外,其他的很多情况都还是不了解的。

只有等到家家户户都可以种植土豆和地瓜,大家对于他们的利用情况才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

“土豆是一种淀粉含量很高的粮食,可以把土豆加工成淀粉,然后制作成土豆粉。

这就跟米粉、面条差不多的东西。

这么一来,不仅土豆粉的运输变得简单了很多,保存问题更是得到了大幅度的解决。

毕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不大可能家家户户都去挖地窖来储存土豆和地瓜。

但是土豆粉的话,就可以跟普通的粟米一样保存了。

除此之外,地瓜可以制作成地瓜干,煮熟了之后晒成干了,轻轻松松就可以放一年。”

虽然土豆和地瓜有很多用处,但是凡事都有一个过程。

李承宗觉得现在没有必要把事情搞得那么复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