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下邳阴山(1 / 2)
下邳,古称‘邳国’。
徐州下辖,先归楚,后归齐。
前朝晋国改‘下邳’为‘郯郡’,大周平定天下后又将‘郯郡’改为‘东海’。
东海郡治设于下邳城,领周边十六县,赐给晋国后主作为降臣封地, 百代世袭。
今日乃郡王六十大寿,举城欢庆。
前来进礼拜府的马车从东城排到西城,有州府达官显贵、文士才子,亦有江湖异人、和尚仙道,可谓门庭若市。
从早到晚,热闹不止。
今晚下邳城还将办‘东海灯会’。
此时天近黄昏, 西边云霞暗淡,城内灯火明亮。
各家各户挂起彩灯花灯,长街喧声如潮。
方圆十余里乡民打着灯笼,成群结伴来赴会,眼下进城的人比出城的更多。
“好姐姐,我俩半月才出山一趟,今日这般热闹,看完灯会再回去吧?”
东门前,一红氅小娘子揪住前面白氅大姐央求。
二女各有姿色,小娘子朱唇粉面,杏眼如珠,大娘子丹唇逐笑,淡雅如仙。
那大姐转眸笑道:“郡王的寿宴吃了,寿酒也喝了,热闹还没看够?”
“我们出来时与娘子立约,天黑便会去。”
“眼下这般时分,你还想看灯会?”
“愿意看你就留下,我独自回去与娘子说,就说妹妹相中一公子,与他私奔了。”
“好姐姐, 怎能如此说?小妹哪敢和人私奔?”
小娘子急忙挽手,跟着她一起出城。
到了城外,见官道一条灯火相连,绵延二三里。
众多百姓挑灯而来,其中不光是活人,还有些精怪阴神。
有一家狐仙,皆手持莲花灯,全家老小十多个。
为首老狐,白首长须,慈眉善目,拄一根枯木杖,身后一排俊美娘子,小的七八岁,大二三十。
她们瞧见白氅大娘子眼眸变色,老狐领步迎上拱手见礼。
“不知娘子在此,老朽失礼。”
“见过春燕姐姐。”
“免礼,此处生人多,不可惊了他们。”
那白氅大娘子抬手引至一旁,让小娘子给老狐见礼, 笑问:“辛老爷可是来赏灯?”
“不敢不敢, 娘子面前,小老儿岂敢称老爷。”
老狐诚惶诚恐,指众女儿道:“这些丫头耐不住冷清,听闻郡王爷过寿办灯会,想看看热闹。老朽怕出乱子,领着她等过来。”
白氅娘子春燕点头,转顾城门叮嘱说:“今日郡王家真修众多,遇到后礼敬一些,不可争执结怨。”
老狐领喏道谢。
两位娘子刚要走,他忽想起一事来,提拐杖问:“徐州城隍薛文芳之事,娘子可知?”
“他犯了何事?”
大娘子目光明亮,看似颇为在意。
老狐见她不知,请到路旁传音入耳,告诉她‘那城隍因治下不严,被上天革职了,本月初一泰山徐少卿补了他的官位……’
这春燕娘子闻听,眼眸生喜悦,又详细追问‘此事如何案发’、‘谁人写状子上表’。
老狐便将自己所知和坊间传闻一并告知,差不多讲完原委。
春燕谢一礼后告辞,心里油然畅快。
红氅小娘子紧跟大姐,好奇问:“姐姐,那老人家是何精怪?”
春燕牵其手说:“他乃下邳之狐辛太公,辛氏乃狐族八大家,他家乃族内旁支,此地精怪都认得他。”
“辛太公在北乡受香火,为乡野阴神,保一村太平。乡野游魂都称他‘保义公’。”
“妹妹不可轻视他,此狐有鬼仙道行。”
她们说话走出官道十里地,便朝北边一座大山过去。
仰望那山势,不算险峻,山峦十多里长。
山后有一狭长深谷,两坡草木横生,尽头乃一座巨大崖壁,百丈多高,早晚霞气笼罩。
谷隗
本乡人称此地为‘往生谷’,称崖壁为‘归乡崖’。
相传此谷与阴间相通,本乡一些寻死之人、活不下去的都来此处了账,死后不留尸。
前年沂水县发瘟疫,灾疫蔓延至本乡,害死上千百姓,死尸皆被送到此地。
没几日谷内就干净了,找不见一具死尸。
据说是谷中鬼吏将死人搬走,更有几个肩夫亲口作证,称做梦被差人叫去搬死尸,醒来床边多一两赏钱。
从此以后,每逢正月都有乡人来此烧纸,祭奠亲人,亦或给自己积攒阴功。
二女沿小路飘进山谷。
此时夜幕降下,天上繁星闪烁。
眼望百丈高的‘往生崖壁’,月照崖壁生出岚烟,似蜃气变化多端,附着石上。
从中能看到山河、城郭、宫殿、车马、以及街市行人。
一股阴风吹入谷,大小娘子乘风飞至崖壁前。
彼时一只巨大黑爪伸出来,托着她们缩回石崖。
一入此间,天地转换,犹如穿入谷山后。
展望前方,见横着一条大河,波浪汹涌,热气蒸腾。
河岸对面一座大山屹立,山下一座十亩地庄园,各房灯火通明。
二女飘身渡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