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我带你回家(1 / 3)

加入书签

阎忠什么都算到了,却唯独忽略了人性。

刘备从洛阳过来,一直背负着他的使命——救出刘辩,匡扶汉室。

徐荣在利用他的这一点,故意引诱关东军奇袭长安。

阎忠也在利用他的这一点,布下策略。

可人算又如何抵得上天算?

一路走来,见到了长安周边等地人间地狱般的惨象,刘备亦是开始动摇起了他的决心。

他头一次开始反思起来,自己发动这场战争,真的是对的吗?

哪怕洛阳百万百姓受到的苦难,并非出自他手。

可真要追究起来,若非十八路诸侯讨董,董卓也不会为避锋芒而选择迁都,也不会将百姓迁移来关中,造成眼下的局面。

人就是这样,一旦去想这个问题,就很容易钻牛角尖。

几日来,刘备每次想起下邽看到的那位母亲,看到将自己的儿子与别人的儿子交换成肉汤的父亲,心里就仿佛刀割一样痛苦与难受。

这种情绪,最终演变为与曹操的冲突。

刘备是想,趁现在手里头有了一点粮草,就带着百姓先往华阴县撤离,等抵达华阴县的时候,后续粮草就能跟上,补充了军粮,救了百姓,再回头攻长安。

但曹操不想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相比于这些没有作用的草民,长安高贵的天子,以及满朝的公卿,才是汉朝天下的重中之重。

很多人说,人类的历史进程,永远都是精英阶层在推动。与庶民无关,与广大而又卑微得像草一样的百姓无关。

曹操是这样想的,刘备却不同意。

这或许,也是两个人最终决裂的原因。

战争是残酷的。

同样充满了波谲云诡与令人难以想象的不可预知性。

正如滑铁卢的那场大雨以及迟到的四个小时,一次错误的判断,就有可能葬送全局。

徐荣的判断也谈不上葬送,因为他通过联军忽然向渭河集结,错误地以为联军要开始绕开阳陵与灞桥,直接从中间突袭长安。

所以做的准备工作是打算从两翼包抄过去。

但联军的斥候却阻拦了他的斥候,导致第一时间没有发现联军的动向其实并不是过河攻击,而是过河取粮草。

如此徐荣错失了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趁着刘备带着百姓撤离时,突袭取得胜利的机会。

因为带了数万百姓,刘备行进的速度很慢,每天只能走三四十里路。

跟长坂坡不同的是,当时刘备带了十万百姓,辎重粮草非常多,导致每天只能走十里路。

而现在只带了几万百姓,粮草辎重几近于无,所以速度要快一点。

但实际上也快不到哪里去。

一个体力不错的人哪怕是散步,一个小时也能走35公里每小时,走十个小时,3050公里没有问题。

只是很多百姓都饿了数天了,陡然进了一些粥,依旧有气无力,慢吞吞地挪动。

所以每天走十多公里已经是极限。

广阔的关东平原上,人群像是迁徙的牛群一样,缓慢地前行。

从高空俯瞰,苍茫大地上,有人在艰难地行走,有人缓缓地倒下,再也起不来。

人们挣扎在生与死之间,但至少这一次,他们有了回家的希望。

......

......

曹操不会知道,哪怕这次设伏徐荣也不会上当。

因为徐荣根本没有派人追,在发现关东军去渭河后,他还以为敌人去长安了。

所以曹操跟孙坚鲍信商议的利用刘备携带的百姓为诱饵,伏击董军的计划纯粹是不可能实现的战术。

因此只要选择佯装撤兵打伏击,不管刘备如何做出选择,最后的结果其实是一样的。

区别只是在于如果他带百姓,撤退会慢一点。

不带了百姓,撤退会快一点。

仅此而已。

所以或许曹操会骂刘备是妇人之仁。

但从结果论上来说,即便是选择他的策略,依旧不会对结局产生任何影响。

蒲坂县。

长安虽然没有下雪,可河东郡靠近并州,下起了鹅毛大雪。

十二月隆冬,朱儁的兵马与白波军同样也在艰难前行。

虽然在接到关东军在打长安的消息后,朱儁已经第一时间出发,同样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不仅将原本准备过冬的辎重粮秣全都备齐,还征集了所有能征集到的驮马,并且物色了最好的向导,可现实的情况依旧远比他预料的还要艰难十倍。

两天一夜的鹅毛雪飘过,到处都是厚茸茸的积雪,一脚踩下去轻易就能没过脚踝,人只能在雪地里拖着脚步蹒跚而行;一天的行军下来,队伍往往连四十里地都走不到。

这还是河东附近的平原地区,若是秦岭一带的山区,道路狭窄逼仄的同时,路况还糟糕到了极致,可见在冬日行军,到底有多艰难。

朱儁艰难地走在路上,并州军其实有几千骑兵,但这样的大雪天气,骑兵反而已经没有了作用。

遥望着远处蒲坂县城,杨奉低声说道:“卫将军,此地离长安,还有五百里,按照这几日行程来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