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4 强势理政(1 / 2)

加入书签

拔掉了韩遂这根钉子,凉州就再没有值得关注的势力了。

羌人虽然人数很多,但没有一个能将全族统合起来的雄主,也就不值得关注,轻轻松松就能将他们打散收编。

自此,整个凉州,加上长安、洛阳所在的司隶地区,尽数落入刘备的掌控之中。

但掌握了地盘还不够,还要这些地盘上的百姓全都归心,就需要慢慢治理了。

司隶地区还好说,骆天明在这里威望很高,手中又握有兵权,没几个不开眼的敢和他作对,他的政令也就推行的很顺利。

但凉州就不同了,这里的羌人自有自己的一套行事法则,汉人在这里的统治非常费劲。

最简单的一点,就是羌人习惯了缺什么东西就去抢,并且以抢到财物为荣,丝毫不觉得抢劫是可耻的。

羌人互相之间抢劫也就罢了,是他们族群内部的事情,可要是抢到汉人头上,作为汉人官员,能视而不见吗?就得出兵镇压。

可是羌人屡教不改,这次被汉军打杀了一些人,羌人认为是他们运气不好,依然不认为抢劫是错的,然后下次有机会了,还是要抢。

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唯有转变羌人的想法,让他们习惯汉人的习俗和法律。

但要想将羌人变成汉人,可是个浩大的工程,一个族群的习性哪是能轻易改变的?

于是骆天明拿出了一项对这个时代来说是大杀器的东西,羊毛纺织技术。

羊毛在这个时代是彻底的废物,一文不值。

突然变成了值钱的东西,一下子让牧民的生活变的好起来。

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则知礼仪”,要改变羌人的生活习惯,就要从带领他们过上好日子开始。

而且羊毛纺织技术,不只是羌人受益,确切的说,羌人是受益最少的人,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汉人。

因为骆天明将毛纺厂都建在长安附近,集散地则放在洛阳。

如此一来,长安、洛阳两地的商贸活动,一下子增加了几十倍。

由羊毛产业带动的其他产业,也随之大大增加,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单单是税收就多了上百倍。

放牧牛羊的不只是羌人,北方草原上的鲜卑人、匈奴人的牛羊更多。

但问题在于,鲜卑人和匈奴人在北方,和司隶不接壤,中间隔着并州和朔方,而这两个地方,现在还在曹操手里。

这就导致,鲜卑人和匈奴人要想把羊毛卖给骆天明,根本就没法直接卖,要么卖给羌人,要么卖给曹操的人,让他们在中间当二道贩子。

骆天明收购羊毛的价格本来就不高,再被二道贩子在中间砍一刀,鲜卑人和匈奴人还能赚到什么?辛辛苦苦的剃羊毛,结果钱都被别人赚了,他们心里能平衡吗?

因此,鲜卑人和匈奴人都在闹,要求曹操让开一条道路,让他们运送羊毛的队伍能直达长安。

曹操当然不会让他们直接和骆天明接触,羊毛生意倒是小事,万一双方勾结起来,来个南北夹击,把并州和朔方也拿走了怎么办?

因为这件事,曹操和鲜卑人闹的挺僵,据说有打一架的意思。

他们要是真打起来,骆天明当然是喜闻乐见,他现在忙着治理内政,没工夫管别的,不然趁机在背后给老曹一刀,肯定会很爽。

说到内政,骆天明又想吐槽了。

这个时代的人,识字的人太少了,还全都出自世家,让他根本没得选。

偏偏世家的人都是先家后国,在做官的同时,必须给他们的家族足够的好处,否则不但不配合,还会给你捣乱。

骆天明当然不会惯着他们的臭毛病,可整个官场都是这样的风气,骆天明又能如何?

没奈何,他只能捏着鼻子认了,权当这些家伙都是贪官,只要能做事,就暂时容忍他们。

但这种情况绝不能一直持续下去,他再次开始在军中普及教育,不求有多么高的学问,只求能读书识字即可。

等这些士卒退伍之后,就是最好的基层小吏人选,等他们熟悉了政务之后,再慢慢提拔上来,就可以替代世家出身的官员了。

尽管这只是个远景,而且读书太少的士卒,基本没可能爬到太高的位置,但至少是个希望,让世家知道,他们不是不可替代的。

可是骆天明的这种打算,世家岂能容忍?

他们知道奈何不了骆天明,只好想办法给刘备施加压力,让他来制止骆天明。

刘备曾经就这个问题和骆天明商讨过很多次,并且做了很多前期准备,现在在荆州到处铺开的工匠学堂,就是为这个准备的。

但在工匠学堂培养出大批可用的人才之前,和世家翻脸依然是不明智的,所以刘备只好给骆天明传信,让他悠着点,不然会翻天的。

骆天明没想到世家的眼光挺毒,居然看穿了自己在军队中普及教育的用意,并通过刘备给他施压。

刘备的面子还是要给的,而且刘备说的有道理,现在还不是和世家翻脸的时候。

但让他取消军中教育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只是稍微解释了一下,让士卒识字,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军阵,加强军队的战斗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