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三足鼎立龙蛇混杂 入室招…(1 / 4)
益都县政府迁移到东城闵家庄之后,南城成了无人执政的状态,吴延年滋生了吞并南城的野心。况且他派兵保护县政府,得到了桑县长的大力支持。这就等于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吴延年比喻成曹孟德,那么孙权和刘备又是谁呢?
孙权是张希群,张希群的警备队驻扎在城北,不过那时候的他已经脱离了县政府,做了日伪军。刘备是季肇祥,季肇祥的民团驻扎在古街天齐庙一带,而吴延年则把旗兵驻扎在了西皇城的铎楼庙。这三方势力各据一隅,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各路枭雄雄霸一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有人低沉豪唱:千里滔滔黄河水,浪花淘尽英雄……
怎么听着像是三国演义?虽然讲的不是三国,但彼时的益都县城真有了三国的局势。想当年诸葛亮给刘备献计:东联孙权,北拒曹魏,可保我西蜀无忧矣!吴延年也想采用诸葛亮的谋略:南联季肇祥的民团,北灭张希群的警备队,灭了警备队之后再对民团徐徐图之。吴延年琢磨着,若要季肇祥听命于我,非得施以好处不可,季肇祥最缺啥?当然是枪支弹药,而他这里最不缺啥,当然是好枪好炮。想当年张宗昌编制旗兵,给了他很多先进的武器装备,吴延年也赚了这个便宜。吴延年委任张协领为亲和大使,携带着枪械和金银细软去了古街天齐庙。季肇祥热情款待,并承诺与之结盟,择日举事。
城北的张希群觊觎到了事态的发展,觉得自己现如今的处境犹如累卵之危,决定先发制人,可是硬拼又不是联合军的对手,这该如何是好?思来想去,他也想到了外援,不过他这个外援想的有些离谱,便是驻扎在南山的土匪窦宝璋。这一环节有点儿类似于三国的“何进请董卓”,董卓进入京师之后,就再也不想走了。真正是请神容易送神难。旗兵团、民团以及警备队毕竟是内部矛盾,内部矛盾内部解决就是了,张希群却请外匪做援军,典型的引狼入室。
张希群与窦宝璋商量,想要破坏“吴季联盟”,最简捷的手段就是干掉其中一个人。先对谁下手呢?吴延年深居旗城,很少外出,极难下手,而先解决掉季肇祥相对容易些,只要派人监视,必定能找到下手的机会——这两位要搞暗杀了。他们也只能搞暗杀行动,谁都不会琢磨什么“离间之计”,谁的脑子里也没这根弦儿,况且时间不等人,暗杀季肇祥的行动,越快越好。这不是三国,这是你死我亡的决战,非常残酷。
机会终于来了。一日探子来报:季肇祥去益北口埠了。张希群大喜过望,当即安排了一队人马悄悄赶赴刘胡同,在刘胡同与羊益官道的十字路口埋伏了起来。他知道这是从县城去口埠村的必经之路。张希群与季肇祥共事多年,知道口埠村冢子岭驻扎着一帮土匪,匪首史洪生是季肇祥的结义兄弟。他这是搬救兵去了,管叫你有去无回。古语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张希群抓住了这条谋略的要领。
警备队的伏兵在刘胡同埋伏了一整天,直到傍晚时分才发现了季肇祥的身影。季肇祥和副官各骑一匹快马,沿着羊益官道打马而来,走到刘胡同十字路口的时候,突然遭到了偷袭。季肇祥和副官毫无防备,被打成了马蜂窝。一代枭雄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见了马克思。
消息传到城北的警备队营部,张希群一拍桌子:“打得好。”想当年,这两人也算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如今却沦落为互相残杀,令人唏嘘感慨。时不等人,季肇祥已死,驻扎在天齐庙的民团正是群龙无首,必须趁此机会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张希群打定主意,便派人上了南山,请求窦宝璋协同作战。窦宝璋的匪兵倾巢而出,下山北去,张希群的警备队绕过旗城,直扑古城,两军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窦宝璋拥兵不下于一千,而张希群的警备队才三百人,他却对张希群言听计从,却是为何?其实这二人各怀鬼胎,张希群想借刀杀人,而窦宝璋却想取而代之。
当日入夜时分,古城天齐庙发生了激烈的枪战,整整打了一宿,直到翌日拂晓时分才安静了下来。卫街上横七竖八地陈满了尸体。此时的民团处于无人领导的状态,这一仗打得浑浑噩噩,直到被联军消灭,他们才知道自己的主人早就被暗杀了。这些人无心恋战,四散逃离。民团被消灭。张窦联军的谋略计划顺利完成,向着成功迈了一大步。至此,西蜀刘备亡。
这个时候咱们的曹孟德在干什么?这个不得不说说,他和他的一帮协领佐领,正站在旗城城楼上驻高观看烟火。眼见南城方向打得热闹,他也犯了嘀咕:这是谁在打仗呢?难道警备队偷袭了民团驻地?这家伙很聪明,一下子就猜到了,但他转念一想,不可能啊!张希群怎么敢偷袭民团呢?民团少说也有五百号人,况且驻地天齐庙高墙堡垒,张希群贸然攻打,这不是以卵击石吗?身侧站着的张协领说:“将军,肯定是天齐庙的民团遭到了袭击,咱们抓紧派兵救援吧?”吴延年一摆手:“集合队伍,去天齐庙。”张协领应答一声,扭身刚要下城楼,忽听得城墙外吆喝起来:“城墙上站着的是吴都统吗?”吴延年说是,又问他是谁。那人却嚎啕大哭起来,说吴都统啊!别站在上面看风景啦!快出兵援助吧!我们民团的人快打完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