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二(改错字)(3 / 8)

加入书签

父大伯母和小堂弟,眼泪立刻就忍不住出来了。

宋文胜自知道宋祯祯为了他们,愿意跟着小冯氏进京之后,落在她身上的目光便十分复杂。

弟弟一家子的仇人是宋祯祯的父母,他先前虽然没把这些仇怨算在宋祯祯身上,但也没怎么看重过这个侄女。

但宋祯祯却愿意为了他们和生母妥协到这个地步。

知道宋祯祯答应小冯氏以后会好好听她的话后,李氏便伸出手把她抱在怀里,叹了一口气。

宋师柏却是抿着唇,极为阴谋论道:“祯堂姐,你以后要多个心眼,那妇人这么多弯弯曲曲的算计,不一定会真心为你考虑。”

经了这一回牢狱之灾,才十多岁的宋师柏一下子便成熟了不少。他想着,那个女人先前把祯堂姐养在二叔家里,只是想让堂姐能有个官家女的身份,现在他们一房获难,堂姐想要正常选秀肯定有些麻烦,指不定她就会让堂姐去走自己的老路。

外室这种身份,就算顶天了能成为天家的外室,也是惹世人鄙夷诟病的。

宋文胜听着儿子这句话,也叹了口气。方才族里耆老告诉他,他们已经写了信把宋氏这场危机告诉在外头的出息子弟,但有个族叔回过一封信,说是族里有好几个人联名写了折子呈上内阁,但却是一点反响都没有。听完这件事后,宋文胜当时心里就有所猜测——

小冯氏虽然明面上串通张知县把他们放出来,可暗地里却把施展在弟弟身上的手段,又用上了。

这些年,宋文胜虽然不知道小冯氏的姘头是谁,却也猜测过肯定能量不低。

否则弟弟不会被按在衡州府那么多年。

而且这一回,他也不觉得自己能够全身而退。官场上的事情就是如此,既已得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张知县能把亏空城门工程款的事栽赃到他身上,肯定不能让他真的逃过去。

私底下,他把他猜测到的全都告诉宋祯祯。他不管弟弟两口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反正他打心里不愿意让小冯氏达成所愿。

宋文胜道:“咱们宋家已经分家了,你是二房的闺女,身上又还带着孝,要是不愿意上京,可以留在县里。烂船还有三寸钉,宋氏在丰华县百多年了,张知县只是个过客,只要他任期一到,宋氏就无虞了。咱们宋氏自来团结,大伯会托女眷给你寻一桩亲事,只要你在县里一日,族人们都会好好看顾你的。”

宋祯祯咬着唇。她没想到小冯氏会骗她,但宋文胜已经明白告诉她,怕是她和小冯氏一离开,他们就会又进大牢,且张知县决不会有让他到京城受审的机会,半路上许是就会把他们一家解决了。

对着大伯父的目光,宋祯祯迟迟不能做出决定。她知道大伯是好意,可她这辈子活到现在,也是头一回决心这般坚定。

宋祯祯深深吸了一口气,她不知道小冯氏给她安排了什么好前程,但若宋家一定会有事,只要她能抓住,她也一定会为大伯子一家平反的。宋家好歹养了她这么多年,宋祯祯虽然年纪小,也知道什么叫知恩图报。

宋文胜见说她不听,只能告诫她道:“要是以后你真有能耐帮上忙,伯父当然高兴。但你不是宋家人,家里这些年待你也不好,你也别想着为家里太过牺牲自己。”

这些话真的是宋文胜的肺腑之言。他觉得就是他娘、他弟弟、弟媳妇在九泉之下,也不会愿意看到一个仇人之女为他们家做到这种地步。

宋祯祯听着这些为她着想的话语,鼻头一酸,突然掉下眼泪。她的身世是宋家的屈辱,可从她到县里这半个月,宋文胜和李氏从没有亏待过她。此时她是真的希望大伯一家子能够平平安安的。

她出发的那一日,宋氏有不少族人过来相送。

寻常族人只知道张知县前头错判了案子,现在正在纠乱反正中,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自家族长还没有官复原职,但也少有人细心去想这件事。

在宋祯祯的见证下,宋文胜和小冯氏做了一笔心照不宣的交易,小冯氏帮他稳住张知县,保住宋家多年的积攒,而他答应在人前为宋祯祯找一个让她能在孝期出门的理由,让她有机会上京。

车厢里头,小冯氏一脸的高兴,宋祯祯一直提不起精神。

出城门时,外头突然传来一阵哀乐,马车突然停了下来。小冯氏让人下去打听,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说是县里一位封家少爷被火烧死了。”上来汇报的嬷嬷道了一句。

宋祯祯觉得这个姓氏有些耳熟,想了想才记起来,小堂弟从小玩到大的竹马,似乎就姓封。

小冯氏见宋祯祯终于提起一些兴趣,便让人过去仔细打听。

嬷嬷打听完事情回到马车上,脸上也有些唏嘘:“县里有位学政大人过来巡查书院,不知怎么的,书院祭礼上,祭鼎突然炸开了,把学政大人和站在前头的好几个书生都炸死了。”

而其中最倒霉的就数封家人了。寡母拉拔着三个孩子长大,一下子就没了最出息的一个,不仅白发人送黑发人,家里剩下的不是瘸,就是小。

嬷嬷说完之后,宋祯祯就不说话了。见她面色不好,小冯氏便对着嬷嬷道:“什么死不死的,听起来实在晦气,有没有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