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第 16 章(1 / 2)
又过了几天,便开始准备过年了。冯太太是理家的好手,一人做了一身新衣裳,窗户上贴上窗花。陈殊字写得好,亲自写了春联贴在门上。大年三十一早,冯太太就钻进厨房,煎炸蒸炒,整治了满满一大桌子的好菜。
到了晚上,众人乐呵呵吃了年夜饭,坐在一处守夜。快到零点的时候,两个小丫头迫不及待跑出去放烟花。
陈殊微醺,领着尔雯,尔雅,出去发烟花。这个时候的上海不同现代,大多数人都舍不得过年放烟花的,天空上只有偶尔的五光十色的烟花开开落落。
两个小丫头疯了一个晚上,依旧精神十足,本来是要熬夜守岁的。陈殊熬不住,半夜去睡觉了。冯太太,冯先生也歪在沙发上,倒是两个小丫头实打实的熬了一夜。
过了正月十五,陈殊这才收到《光明日报》孔主编的回信。
尔雅拿着一封信从外面跑进来:“陈姨,陈姨,有你的信。”
那信的日期倒是年前就寄了出来的,陈殊打开来,是和陈殊商量出书的事宜。
因为那篇《大国崛起》很受欢迎,报纸也是一版再版,可就是这样,也没法满足读者的需求。许多读者写信到报社去问,能不能出一套全文的《大国崛起》。
这位孔主编是位读书人,可也有商业头脑,把那篇几万字的《大国崛起》,分做了十几篇小文章,放在报纸上连载。
有的读者并非是从第一篇从头看起的,过后也买不到。
因此,这位孔主编便想出一本书。市场有需求嘛!
陈殊心想,这才几万个字,怎么出书?在陈殊的印象中,那些能够出书的好歹也得十几万字吧?
尔雅在一边垫着脚,问:“陈姨,是圣约翰大学的信吗?”家里的人都知道,陈殊想去圣约翰大学读书的。
陈殊摇头:“不是,是《光明日报》的回信。”
陈殊不知道,那封圣约翰大学校长的信件中途被邮局的邮递员给弄丢了,也间接改变了陈殊在民国的命运。不过,那都是回来的事情了。
正说着,外面突然一阵门铃响了。陈殊叫尔雅去开门:“估计是是来收房租的,今天到日子了。”
尔雅推开门,外面下起了雪,草木都覆盖上薄薄的一层雪,陈殊透过门缝,看见外面铁门处停着一辆小轿车。一位西装革履的男人,撑着伞,站在门外,瞧不清楚面容。
尔雅开了门:“请问,您找谁?”
那位移了伞柄,露出国字脸,金丝眼镜:“请问,这是陈殊小姐的家吗?”
尔雅倒也不怀疑,大大咧咧放人进来了:“你进来吧,陈姨在里边。”
什么人会知道陈殊的名字?又知道她的地址?要知道,陈殊可是才刚刚搬家的。期间暴露地址的,不过是寄了两封信,一封给《光明日报》,一封给圣约翰大学的校长。圣约翰大学的自然不会找过来,至于《光明日报》……
陈殊放下信封,推开门,站在门前的台阶上:“我就是陈殊,这位先生好像面生得紧,我们好像没有见过吧!”
那人收了伞,立住了,推推金丝眼镜:“冒昧叨扰陈小姐,我是受廖公的吩咐,聘请陈小姐做秘书的。”
说着伸出手:“鄙人冯琦,是廖公的行政秘书。”
请我做秘书?陈殊虽然觉得奇怪,但这人显然和那个黄主编没有关系,因此放心下来,伸手去握手:“冯先生,请进,怠慢了!”
尔雅端上茶:“冯先生,请用茶。”
冯太太出去了,家里便十分的安静。
冯琦不急着喝茶,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手绢,细细擦了擦眼镜,戴上了,笑笑:“陈小姐,本来年前就去拜访您了,只是您似乎搬家了,因此错过了。”
陈殊点头:“是,年前搬了一次家。您是怎么找到这里来的?”
冯琦梳了个大背头,戴了副金丝眼镜,西装口袋上还插了花,很标准的上海小开的模样:“说到这里,就要感谢《光明日报》的孔主编了,要不是他知道您的新地址,我也找不到您。”
说着从一旁的公文包里边拿出一张聘书:“陈小姐,这是廖公亲自写的聘书,您收好。”
廖公?是的,廖俊波,上海军政府的财政部长,是军政府的钱袋子,财神爷,今年已经五十多了。
陈殊接过来,那上面的字还是用毛笔写的。这时,人人以写钢笔硬体为时尚,写这样一笔毛笔字倒不常见。
陈殊斟酌用词:“冯先生,很冒昧的问您……”
冯琦笑笑:“陈小姐叫我冯秘书就好,廖公也是这么称呼我的。”
陈殊点头:“冯秘书,我并没有向军政府投递简历,而且我也没有见过廖公。廖公为什么会聘请我去做他的秘书呢?况且,我也没有秘书的工作经验,只怕是不能胜任这项工作的。”心里所想,口中便委婉的表现出来。对于陈殊而言,这个时期的政府与军阀,都是危险的代名词,最好不要与其有所关联。
冯琦耐心的听完:“陈小姐不用担心,秘书的工作只是冗杂了一些,并不是太难。陈小姐的文章,廖公也读过,很是欣赏。本来廖公是要亲自来的,只是另有要事耽搁了。更何况,陈小姐是提督亲自打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