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清穿之熊孩子(十九)(2 / 3)
明华见怪不怪,三阿哥时不时被弟妹坑,时不时被上头两位兄长联合起来整一回,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这都快成紫禁城一景了。谁叫他面对危险时没有那根敏锐的神经呢?
太子和大阿哥,索额图和明珠之间,互相扯皮了半个月,还没将方案定下,康熙被他们惹烦了,直接下了圣旨,让四个公主和明华参与自行车厂的管理。
羊毛衫厂这事儿,已经在秘密筹备了。既然是秘密筹备,那公主们参与其中,这目标就太大了,容易暴露,所以康熙就将暂且还在学习,无所事事的公主们扔进了自行车厂学习管理经验。
本来是例行扯皮,互相嘲讽,显摆一下自己这边的能力,没想到皇上生气了,直接扔下了五尊大佛,一时之间,索额图和明珠也收敛了,不敢再有别的动作。
明华觉得有些好笑,这两鹬蚌相争,被别人渔翁得利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怎么还没有得到教训呢?
如今的公主,可不是像以前那般不受重视的小可怜。她们如今可是能跟着阿哥们在上书房读书,还能和阿哥们一起讨论朝政的。这样的公主,将来去了蒙古,会有什么样的地位和造化,没有谁能说得好。
索额图和明珠这样的老狐狸,也不愿意轻易去得罪她们。
大公主也知道大阿哥和太子闹矛盾的事情,她不想和他们扯皮,就将明华和其他几个公主叫到一处,一起商量出了一个章程。太子说的对,这自行车厂确实需要一个总揽,但这总揽,既不能是索额图,也不该是明珠,甚至不能是任何一个因为他们而进厂子的一个人。
这个人,得足够压得住场面,又不能和他们之间有利益纠葛,所以请康熙指派一个人是最好的。
至于其他人,组成一个监察团,盯着厂里的账目就行。
除此之外,这自行车厂想要长久,这利润就不能全部分给皇子皇女。
明华和公主们商量了许久,在纸上做了备注:所得利润一成,用来进一步研发自行车;所得利润三成,用来成立善堂,收留孤寡幼儿;所得利润一成,用于支付工厂所有工人的费用;剩下的钱,才是用来支付分红,维持工厂正常运转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自行车厂就这么一家,但整个大清市场都是它的。宫里皇阿哥的生意,至少在京城附近,是没有人敢开厂子抢市场的,所以这家自行车厂是必然会赚钱的。
这赚的钱会让相当一部分人眼热。
大公主对这个分配没有意见,办了善堂,朝中大臣就无法指责他们是与民争利了。
而且她心里有另一种想头。她抚蒙之后,除了奴才以外,手里肯定也需要别的人手。这善堂,便是培养她自己要用的人的好地方。
若是明华知道大公主心里的想法,定然会大呼人才。
其实对明华来说,她还是更愿意以个人名义办厂,等一代技术成熟,进化至二代的时候,她可以把一代的技术卖给其他人,如此一来,就可以带动整个交通行业的发展。
垄断对正在形成的新市场,实在是太不友好了。
大公主将这份计划书交给太子和大阿哥的时候,便是太子和大阿哥,也挑不出什么不好的地方。
太子将这些建议整理成折子上报后,康熙挑了顾八代做这总揽。顾八代是上书房的先生,是诸位阿哥的启蒙老师,阿哥们就足够尊敬他。他性子古板,对太子期望十分高,因为对他的要求更加严格。用这样一个人,他的好处就是能够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个阿哥和公主。
经营自行车厂的负责人,也是康熙指的。那人叫石泽,祖上是经商的,原先是南方的布商,到他祖父的时候,家里的经营情况就已经不好了,到他继承家业的时候,家里只有一个铺子和一座院子了。
江南是不好混了,石泽安顿好家人后,就带着卖了铺子的银子,独自来到了京城寻求机会。他是个胆大心细的人,年前羊毛衫刚兴起,他就预料到京城的羊毛可能会短缺,便用手里的钱提前去其他城市收购了一批羊毛再运回京城。果不其然,一段时间后羊毛短缺,京城的羊毛价格飞涨,石泽将那批羊毛卖出去后,赚了一大笔钱,之后,他又当机立断,在镖行雇了人,第一个去草原收购了大批量羊毛。
康熙也不知道在哪个角落发现了这号人,他原先是想叫石泽去热河悄悄筹办羊毛衫厂,后来听六阿哥说自行车厂缺人时,不知出于什么考虑,他便将人扔了过来。
明华觉得这人挑的挺不错,索额图等人虽然在政治实务上都还不错,但经商之道,还是比不上正经商人。专业的事情就该由专业的人才去办理。
石泽倒也能干,刚上任厂长没多久,就把架子搭了起来,招齐了需要的人手。
明华让他将自行车厂的部件分开,用流水线的方式生产,他便叫人给宫里带了话,请示道:“奴才瞧着,那自行车的一些部件,费事费时却无什么特别需要保密的地方,有经验的木匠一瞧就能瞧出是怎么做的,不知这些,是否可以承包出去,叫那些匠人去做,然后厂子再按价收购?”
到了这儿,明华对这人才是真的刮目相看,这不就是现代企业的雏形吗?流水线生产,技术核心掌握在自己手里,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