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7 章(6 / 7)
李世民点了点头,“准。”
徐长生松了一口气,擦了擦头顶的汗,他还以为和第一条一样,得他强力争辩,没想到这些人居然就这么被说服了。
其实说服他们的不是徐长生,而是他们知道他们反对也无济于事,又何必徒劳。
大唐的朝廷之上,毕竟为国为民的官员更多。
徐长生也算功成身退,跑回了门口,他原来该站的位置。
众人还有点恍惚,大唐律一天两改,可以说是十分少有的事情,但因为太子和徐家子,今天却真的做到了。
朝议继续,徐长生和太子的事情虽然重要,但其他要讨论的事情就未必不重要了。
国子监博士参徐家子荒废学业的帖子直接被房玄龄扣下了,直接打了回去,提都没提。
下朝后,徐长生走出金殿,觉得阳光都明媚了不少。
他算是拯救了很多很多人吧,这样的感觉还不错,至少问心无愧。
两道政令很快就颁布了,记录进了大唐律,凡是大唐子民都必须遵守,强制执行。
但在大唐百姓看来这两条命令就特别奇怪了。
第一条,未满16不许婚嫁,这是什么奇怪的条款,他们以前可不用这样,他们家的姑娘不都得成老姑娘了?更有甚者觉得姑娘就是泼出去的水,他们为什么要一直养这么大?
第二条,三代近亲内,不许婚嫁。
这条更离谱,亲上加亲是自古以来的说法,现在居然直接违法了?以后就没有亲上加亲了?
律法更改,当然有按照李世民的要求进行讲解原因,只是……大唐的识字率……
徐长生也去看了新法令的颁布,毕竟是他一手铸成的。
颁发法令的地方,一个老妇人刷地哭倒在了地上,嚎嚎大哭,“我可怜的女儿啊,就是因为太年幼嫁给了他人,难产而死,为什么这条法令不早点颁布啊。”
徐长生也叹了一口气,希望以后这种悲剧少一点吧。
又有人紧张地道,“我家娃儿和他表哥定了亲,这可如何是好?”
那宣讲新法令的人说道,“这条法令是强制执行,也就是说无论定亲与否,你家娃儿和表哥的亲事在三代近亲之列,衙门都是不承认的,也过不了户籍,强行在一起就是苟合。”
“……”
有人劝道,“不是说三代以内近亲婚嫁很可能生出残缺的后代吗?你还是尽快死了这条心思吧,我们家邻里家就有一个智障儿子,现在想想他们父母就是表兄妹。”
那人脸都吓白了,“我这就去退亲。”
反正衙门都不承认,也是婚嫁不了的,她也不挣扎了,还不如处理好。
当然这些都是比较开明的。
而一部分人,看向徐长生的眼神就不怎么友善了。
小声道,“都说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徐家子这是拆了多少人已经定好的婚姻,就不怕报应吗?”
“就是啊,16才能婚嫁,我家女儿本来就订好日子了,这不就得推迟?要是我那亲家以后反悔,我女儿还还找不找得到这么好的婆家?”
“你这还是好的,我听说不少人家以年幼不适合婚嫁为由,已经退婚了,现在不知道多人在偷偷咒骂徐家子。”
他们的声音很小,但就是刚刚让徐长生听得见而已。
徐长生一皱眉,然后就松开了,看向那群长舌妇,一本正经地道,“长生无错,问心无愧。”
是非曲直,自有时间来判断对错。
徐长生走在路上,到处都是对他的指指点点。
他抬起了头,昂首挺胸,他无错。
但内心还是有些感叹的,那些宣**令的人其实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陈旧的观念在这些人心中早已经根深蒂固。
长柏哥儿也跟在徐长生身边,“长生,我爹说你是为了他们好,可为什么他们还这样?”
徐长生心道,是啊,为什么会这样?他心中也有些迷茫,
说他们太愚昧?
或许是吧。
这里还是长安,比较开明的地方,也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地方,尚且如此,其他地方骂徐长生的恐怕就更多。
谁喜欢被人骂?
徐长生反正不喜欢。
居然敢骂他,徐长生气鼓鼓的,他可是拼了好大的力气在帮助他们,他非得让这些无知的人知道,他主张的这两条大唐律是正确的。
至于怎么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为什么要主张这两条大唐律?
光靠那些站在布告栏下宣讲新法令的人根本不够,他刚才就看了,围着听讲的人虽然不少,但相比整个长安乃至整个大唐的人口,那才几个啊。
也就是说,知道为什么颁布这两条法令的人少之又少。
这可不行,不理解的人还不得天天骂他。
徐长生心一动,就往家跑,他准备办一个大唐都市报,让所有人都知道,他到底该不该被骂。
他要把他主张这两条法令的理由写在大唐都市报上,当然随便也能宣传宣传他们徐家村的新品,还有他的一些小科学知识。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