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32)三合一(3 / 6)

加入书签

,“退下来,留老大在身边侍奉。老二回老家经营,也可办一书院,简拔一些同乡子弟,也算是造福乡梓了。”

梅夫人不关注这个,只问说:“若是如此,孙女的婚事可还是定王家?”

王家老爷与他早年是同窗,做官却不如他。他这样的官位,想求娶他孙女的人家很多,但为何他选了一个只是官职低的同窗旧友家的孙子呢?看上的不外乎是对方的家风。他怕在这个职位上出事,那么能避讳孙女的唯有家风好的人家。而且,那家的孙子两三年前他也见过,长的斯文俊秀,很不一般。

夫人这么问了,他就道:“婚事我还是看好王家。不过却不着急。我写封信与老友,叫那孩子也上京念两年书。于孩子的前程有助益。”

梅老夫人别无二话,于是,梅瑴成第二天早朝完,见了皇上,将昨儿收到的口谕说了,报备一声,说要去庄子上了。

既然叫了,那就去吧。

可人一走,乾隆心里就发毛。说是聘先生也没见聘书,这也不是皇阿玛的做事风格。关键是一品大员呢,真要是想要,那肯定会跟自己提前打招呼的。督察院可不是等闲的衙门。这说要就要了。

如果不是这个,那皇阿玛为的什么?

还是说南巡时候的事皇阿玛心里还没放下。也是!南巡回来了,旧账该翻还是要翻的。皇阿玛嘛,一向是喜欢翻旧账的。

这个事吧,还真叫人有点烦。先等等,看看梅瑴成回来怎么说。

四爷今儿没去书院,在家等着梅瑴成呢。结果不仅等来了梅瑴成,还等来了另一个人物,此人叫孙嘉淦,说起来也是四爷的旧臣。

“他怎么来了?”接到请见的帖子的时候四爷就皱眉,“他可是真会找时候。”

林雨桐对此人的印象不深,盖因自家的四爷说起来跟史书上那位四爷还有点不一样。这不一样了,处事上当然还是有些差别的。这个孙嘉淦之所以有名,那是因为他是雍正朝的一个直臣,敢于谏言。

他出身贫寒,真就是边种地边读书,三十岁的时候才中的进士。有意思的是,人家孙家三兄弟,在那样的环境下,还都考上进士了。不得不说是一段励志的佳话。从康熙五十二年中进士,到雍正朝,中间几乎是十年的时候,此人一直就没被重用过。

四爷就道:“板凳敢坐十年冷,说的就是他。”

林雨桐就笑:“还有一句,文章不做一句空。”

到了雍正朝,孙嘉淦都已经是不惑之年了。结果这位血气方刚起来不要命啊,他给皇上上书,劝诫三件事: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

后两个那是国事,别管有没有道理,作为臣子说这个没问题呀。但是,‘亲骨肉’这个,这就很大胆了。史书上那位四爷上台,那多艰难的。九龙夺嫡的凶险,经历过的人才懂。对老八老九他们,那肯定是不能饶的。正跟这些倒霉兄弟清算呢,这家伙跑出来了,叫四爷要‘亲骨肉’,就跟一巴掌扇皇上脸上一样,何等大胆。

但最终,也没把他怎么着,将他放在了翰林院任职,后来还提拔他做了国子监的司业,相当于最高学府的教务长。

此人出了名的不爱财,后来说是雍正爷对孙嘉淦不满,抓住小错蹭贬到银库行走。可这么说也不恰当。从后来孙嘉淦被委任为河东盐政这么个肥缺上看,之前那点事只能算是历练。行为太过于做官来说,并非都是好的。

四爷就道:“此人有才干,不贪。之前也不是没想到他,只是……”只是什么四爷也没说,就见他沉吟了一下又道,“不过既然送上门来了,不用倒是可惜了。”

此人有什么过人之处?

四爷就道,“他曾在雍正年间担任过国子监司业、祭酒。又在乾隆二年被特简为国子监管监大臣,一上任就改革了教学内容以及考试方法。把课程定为‘经义’和‘治事’并重。”

哦?国子监以前基本只有经义。

是啊!所以才说难得嘛。四爷就道:“他提出的这个‘治事’,就是指历代典礼、赋役、律令、边防、水利、天官、河渠、算法之类,都是有关从政方面的知识。”

这全都超出经学范围,但却是最务实的。

“在国子监季考和月课中,将“治事策论”列为考试内容。也允许学生有独立的见解,甚至存有疑义,同先生一起讨论。因此,在他管监期间出现了十分活跃的局面。教官中有进士出身,有举人出身,有贡生出身,甚至有监生出身。国子监教官中的‘四贤五君子’就是他当年任职期间颇有名声的先生。”

如果单从办学上看,林雨桐觉得此人很好,学风好,学生也以研究实学为务,到书院这边任职并没有不合适。

四爷却没急着说话,只打发钱盛,“你去接一下吧。先把人安置在外院稍微等等。”先见这个梅瑴成再说。

林雨桐顺势就叫把嬷嬷把梅开云给带过来。这姑娘来的时候还是那么一身打扮,眼圈都是黑的,“昨天给你的布包呢?”

梅开云愣了愣,指了指丫头手里,“没丢。”

林雨桐:“……”那里面是给她准备的假发和两身衣衫。结果估摸着一晚上都在跟题做斗争,包袱连看都没看。好吧!都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