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二十四章(3 / 4)

加入书签

,就是两个红烧肉罐头两个午餐肉罐头装了个袋子。等李大海下乡回来,就让李大海找个信得过的司机师傅把袋子带去给曹桂英。

隔天小姨的婆婆宋孔氏带着冬冬来看舅舅姨娘,以前惯例都是住在大舅家的,这次却异常热情的住在了曹月英家。

宋孔氏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宋绍康在省委当干部。也正是因为有这个当干部的大儿子,小姨丈宋绍元才能进毛巾厂当工人。宋家在新河县城城关有一栋老房子,曹桂英嫁给宋绍元也就顺理成章和公婆还有小姑子宋玉芬一起生活。宋老头在毛巾厂当门卫,宋玉芬在县百货大楼当营业员,老大两口子在省城都有工作,他们一家七个大人也只有宋孔氏没有工作不挣钱,日子按说是很好过的。

但是宋绍康很有福气,一共生了九个孩子都没有夭折,大女儿十七八还在读高中,小女儿才会走路。以前买东西不需要票,宋孔氏时不时的在农村买些便宜又新鲜的蛋肉和粮食给大儿子送过去,宋绍康家的生活水平还过得去。

现在买什么都要票,有票有钱排半天队还不一定能买到,宋绍康家的日子马上就不好过了。

宋孔氏把大儿子家三个最小的孩子接回了家。

添了三个小小孩吃饭,从前一碗蒸蛋全家一人舀一勺,还能剩半碗给冬冬吃。现在大人一口不吃冬冬也只能吃四分之一碗。何况鸡蛋也不是每次供应都能买到,宋孔氏到处张罗,为了自己家和大儿子家的饭桌也是操碎了心。

上上次曹家给曹桂英送的东西宋孔氏只给家里留下两斤芝麻粉和一斤鱼肉松,别的都送去了大儿子家。前几天大儿子打电话叫家里再搞一些小鱼干和鱼肉松给他送去。正好昨天曹月英托人给曹桂英捎了四个罐头,她就赶紧带着钱和冬冬来“探望”大姨,先说要买小鱼干和鱼肉松。

曹月英从前是兄弟姐妹中条件最差的那一个,哥哥弟弟妹妹们为了她生活好过也是想尽了办法。

以前曹桂英对她的帮助她都记在心里。妹妹是和公婆一起生活的人,拿出来多少公婆嘴上不讲心里也是有数的,可是曹桂英一直都能拿出来,宋家和亲戚们相处也一直和和气气的。

欠下的人情总是要还的,曹月英不能说不。

她领着宋孔氏进了厨房,把摆在外面的小半麻袋小鱼干都提了出来,笑着说:“婶婶,我给自己家留的小鱼干就剩这么多了。你要你都背走。鱼肉松是个金贵东西,又放不了好长时间,我也不瞒你讲,我家盖房子欠的钱还要还好几年,我就没买多少,就那几斤要给振华振国带去学校吃的,我就不匀给你了。”

厨房这个荫凉的拐角东西不多,有两个放粮食的缸,一个桌子上摆着几袋干菜,十几个腌菜的坛子一字排开,再就是一个放鸡蛋的箩,箩里有六个鸡蛋。

宋孔氏满口不好意思,但是装小鱼干的麻袋还是提出来了,说小鱼干她三毛钱一斤买了,又问:“那上次给我们冬冬吃的肉罐头可还有啊?我带钱来了,多少钱一罐我出钱买啊。”

“肉罐头也是凑巧买的。买到手就是我们兄弟姐妹一家四罐分掉了。这样的好东西,哪有那么好的运气回回遇到呢?”曹月英叹着气,按住宋孔氏数钱的手,说:“冬冬奶奶,你们以前帮过我我都记在心里,小鱼干都是孩子们放暑假自己去捞鱼自己晒的,我不好要你的钱。肉罐头我也跟你讲实话,下回遇到了能买多少我肯定会买多少,但是现在谁家都缺肉吃,我也不能只给冬冬留不管侄子们。肯定是我们几家平分。只要再买到,我肯定会托人给你们带过去的。”

宋孔氏哪能真不给钱,和曹月英拉拉扯扯大半天,硬是估计着重量塞给曹月英五块钱。

曹月英在菜园子里摘了半篮子青辣椒半篮子西红柿,还把那几个鸡蛋都给冬冬装上了,送宋孔氏和冬冬去路边拦客车。

“以前除掉大哥家就是桂英家日子最好过。现在有钱都买不到东西,桂英家日子就不好过了。”李大海感慨。

李惜文觉得小姨家日子不好过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家大伯生的孩子太多,不过自己家孩子也有四个,说人家家孩子多的话她不太好意思说出口。

李振强说:“下回给小姨家送东西不能送多,一次送一点点冬冬还能吃两口。冬冬说上回送的那么多都让奶奶送去省城了,剩的那一点冬冬还要跟三个堂弟妹分,他就只能尝尝味道。”

“不是为了让宋奶奶送去省城,也不会分给小姨那么多。他们家又没有分家,小姨当初给我们的也不全部都是她自己的,还不是省城给的。”李振国心里特别有数,“我跟冬冬讲了,叫他好好学习,争取初中就考到一中来。到时候住在我们家,我们家有菜园子,养的鸡都下蛋了,伙食肯定比他家现在好一点。”

李振华笑,“考来冬冬压力就更大了,他就比惜文小一岁,明年他过来上初一,惜文恐怕会跳级念高三的呀。”

李惜文眨眨眼,“我可以跳一级高考,单独去上大学爸爸妈妈不会放心,我想明年和小哥一起参加高考,都考到平京去。”

曹月英和李大海对视一眼,觉得小儿子和小女儿同时上大学这个主意不错,异口同声问:“惜文你有把握考去平京大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