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章(2 / 3)
蔺葶:“妈前几天去烧过了。”虽说现在破四旧,但有些风俗,偏僻些的农村还是会进行,一般也不会有人多事举报。
霍啸:“我难得回来,去一趟也是应该,你先睡吧。”说着,担心她不自在,又加了句:“妈也在睡。”
倒不是在意这个,蔺葶迟疑:“要我去吗?”
霍啸摇头:“下回吧,外头下雪了,我得走了,二叔在等着。”
目送男人离开后,蔺葶突然又有些庆幸。
庆幸最艰难、最尴尬的第一次她全程熟睡。
起码有了昨晚同床共枕的经历,后面应该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
今天是除夕夜。
因为霍啸的回归。
几家便打破了之前各自过节的决定。
霍二叔与霍三叔领着媳妇跟孩子们,齐齐聚到大嫂家包饺子,直将算的上宽敞的堂屋挤得满满当当。
也因此,蔺葶只睡了两个小时的回笼觉...
包饺子的人手太多。
完全插不进去的蔺葶便窝在炕上,陪龙凤胎还有几个小堂妹看糖纸。
是的,就是看糖纸。
这年头的小朋友们没什么玩具,格外喜欢收集糖纸、烟壳这些东西夹在本子里。
而霍啸则被二叔三叔拉着坐在炕尾,讲部队里能讲的事情。
三人的身边,还围坐着七八个半大小子。
哪怕霍啸不善言辞,故事也讲的干巴巴,小子们依然满脸向往。
而胡秀与妯娌们,则领着年纪大些的几个孩子,坐在八仙桌旁说笑着包饺子。
热闹是真热闹,吵也是真吵。
但,这才是过年呀。
=
吃完饺子。
还有下一场活动。
每年除夕这天,村里都会有节目,大多是看电影。
这次老书记托人请了唱二人转的。
别说孩子们了,就是大人心里也盼着。
为了二人转,男人们甚至连酒都没怎么喝,吃完饺子,丢下碗筷就急急往大队部赶。
蔺葶看向同样着急的婆婆,无奈劝道:“柱子他们会帮咱们占好位置的,还有一个多小时呢,您急什么?”
胡秀正往身上套厚袄,闻言嗔了儿媳一眼:“还有事呢,你也快穿衣服。”
蔺葶:“什么事啊?”
胡秀:“去大队部借称给孩子们称一下重量。”
那也不用提前一个多小时啊?虽依旧不解,但这次蔺葶没有问出口,而是配合的往身上套衣服。
这时,霍啸突然提着两个箩筐与一根扁担走了进来。
胡秀就先笑了出来:“嘿,挑着去是轻松不少,你这个办法好。”
说着又回屋拿了孩子们的小抱被。
她爱洁,先在箩筐里铺了两层土布,才将小被子与孩子都放进去。
看着扒着箩筐边缘,格外兴奋的两个小东西,蔺葶也乐的不行,对着男人比了个大拇指:“聪明!”
霍啸勾了勾唇。
龙凤胎不到一岁时,父母就出了事,为了保住他们,被他与旅长派人送到母亲身边。
也正因为他不曾出现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所以哪怕小家伙们知道自己是爸爸,也不让抱,只能另想办法。
想到这里,霍啸又看向身侧的妻子。
她还不知道果果跟苗苗不是他的孩子。
或许,该找个机会告诉她...
=
上次来大队部是为了吃杀猪菜,那时候人真的多。
叫蔺葶没想到的是,这时来称重的人也不遑多让,怪不得婆婆提前一个小时出发。
但,更叫蔺葶稀奇的却是,称重的工具居然是一杆承重400斤的巨形杆秤。
小些的孩子直接勾着裤腰就能称,大些的,则自己用双手抓住称勾,再缩起双脚。
若是比去年重了,大人们就会喜笑颜开,言说粮食没白吃。
若体重没什么变化,甚至变轻的,则会被拍背揪耳朵,直念是个光吃不长膘的憨货。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点评小猪仔。
等轮到他们家龙凤胎时,见霍啸亲自动手,蔺葶便忍不住伸长脑袋,往杆秤上的刻度瞧去。
只是还不待她算明白重量,二叔家11岁的老四霍小海先嚷嚷了起来:“大堂哥,大堂嫂也想让你给她称一称咧!”
闻言,正准备放下孩子的霍啸果然侧头看向妻子:“想称?”
蔺葶面上一囧:“我不是,我没有。”她就是想近距离看看这杆称。
再说,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被丈夫称重,还是那么个造型,她不要面子的嘛?
一直与大嫂说话的陈桂兰见侄儿媳妇尴尬,一把揪住儿子的耳朵笑骂:“臭小子胡咧咧个啥?我看你就是故意的,你大堂嫂可是文化人,面皮薄着咧,可不许开她玩笑!”
霍小海被老母亲拧的吱哇乱叫:“哎哟...轻点,娘轻点哟,儿子也是文化人啊,我还会说洋文咧,都是文化人,咋还区别对待?”
陈桂兰才不信,笑话道:“拉倒吧!就你还文化人?还会洋文?”
这话霍小海就不爱听了,他立马挺直腰板大声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