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 第 251 章 “朝上总有人参奏,特……(1 / 2)
“朝上总有人参奏, 特别是那些说他九年未有寸功的,口舌如刀将他被逼的没办法,只得立下军令状, 但河工进度哪有那么准时?
立下军令状依旧无法按时完工,再加上其他河道还有决口,皇阿玛对他的信任便少了,觉得他言语浮夸,定下的承诺不能兑现。
治河是大事,每年国库银钱消耗巨大, 若他的策略不见效, 自然得考虑别人的法子……”
“唉……” 叶林叹了口气。再多的信任也抵不过见天儿的诋毁,特别是他人远在天边,而说小话的就在皇上跟前。这跟将士在外舍命征战, 而君王却被佞臣所惑一样悲凉。
“瞧出皇阿玛的信任没以前那么足, 自然有更多人揣测上意,弹劾于他。找什么理由呢?正好他修河改道, 又建减水坝,淹了下游的田地, 当地豪强地主自然要找人攻讦他, 这两帮人目的一致、一拍即合,他们联合起来,导致弹劾的折子满天飞。”
胤禛挑出本摘要翻开:“这只简略摘录了一些弹劾他的奏折。”
“原来如此!”叶林翻看了几页, 眉头紧锁:“领了皇命,不可能不干活, 治河动了别人的土地,会引得当地人弹劾他,缓着来或许好一些, 但朝中大臣也没给他时间。为不失皇上的信任抓紧治河,却又会引来更多弹劾,这不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吗?”
“确实左右为难!土地、功劳、讨好上意……那些弹劾他的,大多不过为了自己的利益罢了。”胤禛冷哼一声:“又有几人是真将治水放在前面的?”
“是啊,想要办事儿,必定会触及别人的利益,若能一直秘而不宣把事办了也就罢了,若是不能,总会因此横生许多阻碍。即便如河道修缮这样的好事,也无可避免要背些骂名在身上。”
叶林心中比了个大拇指,胤禛总是能将世事看的这样透彻,这些人上折子到底是什么心思,他看一眼就了然于心,以后登了皇位,定不会被下面的人忽悠住。
他将那册记录丢到一边不想再看:“说来说去,还是皇上的支持最重要,多亏了皇上圣明,最终还是信他,这才没有落得个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结果。”
是啊,皇阿玛的信重才是最重要的,没有这份信重,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施展!
胤禛突然回想起当日叶林和他与弘晖谈天,说起儒家时提到的专业细分,他品味片刻,更觉得那是如金似玉之良言、老成谋国之良策:“若能如子玉先前所说,各个门类进行细分,将治水这一科专门独立出来,科举后进行考核,由善于此道之人专研学习,说不定治水方法会更加完善,也能大大缩短用时。
而若要参奏相关内容,除了御史之外,必须要是学过治水、有过相关经验的,上奏也不可空谈,需提出确切问题和解决方案。如此就能避免许多人为一己之私利,胡乱弹劾。”
“正是如此!”叶林双眼一亮,没想到他说过的话,胤禛不仅记得,还能活学活用:“就譬如靳辅所著这书,便可用作教材让后辈学习,如此便能泽被后人传承意志,几代人通力合作,完成治水的大项目。”
说起来,康熙能在千百官员中挑出来这么个善于水利的,还真是运气好,但选拔人才能只靠运气吗?运气爆发也就罢了,运气不好的时候就如同之前那些年,上任的河道总督没一个顶用的……
叶林眨眨眼:“如此这般,官员调任也能更有章法,每个人都有其擅长和不擅长的,选其擅长者用之,比期望所有人都能成为既懂治水、又懂刑法、还懂治理地方的全才要现实的多。如先前的陈青天陈大人,在刑部那可是断案的高手,放在吏部反而要得罪人。”
在大清当官也真不容易,地方官儿当的好好的,突然把你调去诉讼、治河了,这多亏了瞎猫碰上死耗子,陈大人真是个善于判案的、靳辅也是一个善于治河的,要换了别人,那岂不是抓瞎?
“不错,如此甚好。”
胤禛想的比这更深入一层,如此划分之下,除了能让所有人各专其事,减少外行不懂还乱弹劾,更能责权清晰,也避免了一些官员冗余,坐在位置上的人不懂活,又额外雇人来替他做的情况。
他在心中将这些一一记下,日后若有机会,必定要向皇阿玛提出来。
叶林往后扒拉了几下,打开一本,正是靳辅的履历,他随意翻了翻,突然惊叹出声:“咦,我才发现原来靳大人之前做安徽巡抚时还有不少功绩!”
他挨个读道:“他参与了平定三藩之乱;抓捕流窜几省的山匪恶贼;还想法子节省驿站费用,一年给朝廷省了十二万两。”叶林翘起大拇指:“这人还真是个全才!”
“而他的治理地方之法更是先进,他认为要想百姓生活,好不在于请赈免租,更重要的是发展生产!”不错呦,很有经济头脑嘛,如今这样的人可是很稀少的!
叶林摇头晃脑的继续总结:“根据当地情况,教民以生财之方,招募百姓开荒劝垦,更打算实行沟田法帮助提高粮产,可惜后因为三番之乱而没有实行……我瞧着这法子倒是真的不错,禛兄你看。”
所谓沟田法就是以十亩为一畘,二十畘为一沟,把沟里的土堆起来做道,道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