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割韭菜和关照】(2 / 3)
有什么情况就及时沟通,这样可以吗?”
“可以,我让周经理和你平常联系,他负责公司这方面的工作。当然若是莫生那天请客,可以和我联系,哈哈!”
莫应基笑着说道:“那就这样讲定啦,林生可不能到时候推辞,哈哈!”
他自然乐意和林志超这样的商界大亨打好关系,别说请客吃饭,就是逢年过节的礼物也是会送到。
若是一般人委托他买卖股票,都是别人请他。
之后聊了一阵后,莫应基起身告辞,林志超送到门口,再让周福照替他送送,也算是非常礼遇。
回到自己的办公位后,林志超忍不住露出一丝笑容。
像是莫应基这种证券大咖,前世连李家成一开始都是倚重别人。
但林志超算不上倚重他,大家就正常合作而已。道理很简单,林志超炒股不炒短期;每一次都是抄底,高点套现,中间如何都无所谓。
重要的是,六七年以前,林志超只会小炒股票。
与此同时,林志超思考长江实业的未来组织机构起来。
他的想法是:
成立一家‘长江实业控股公司’,这家公司控股‘长江实业’及‘长江置业’、‘优衣库’、‘公仔面’等公司。
其中‘长江实业’将在1972年上市,并更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旗下资产包括:预计是20个左右的发展楼盘、及少部分储备地皮、优衣库、公仔面。
其中‘长江置业’则无需上市,资产主要是商业地产项目,包括:写字楼、购物中心、酒店,甚至还会有大部分储备地皮。
这样一来,长江实业集团上市时,资产值只需是‘华资地产老大’即可,但又不是很庞大。上市后的几亿集资,又可以高价购买长江置业的地皮,一举两得。
林志超之所以要上市一家‘招牌公司’,这是因为——不懂得利用股市的商人,就是傻瓜蛋。
韭菜的钱那么好赚,岂有不赚的道理!
而且,林氏家族也需要影响力,这就必须有一家‘招牌上市公司’。
林志超和唐仲源来到北角英皇道661号的地盘上。
这幅地盘距离北角殡仪馆,仅隔着三四座大厦的距离,北侧则是填海地段;地盘上有几幢骑楼建筑,地盘面积约两万平方尺左右。
“岳父,你这块地盘是哪里买来的?”林志超好奇的问道。
他怀疑这幅地皮是前世李家成的北角工业大厦,也就是后来的千禧广场,号称无论如何都不会被李家成出售的物业。因为这幅地皮,是前世李家成
如今,李家成自然没有实力在这个时候进入地产业,他的长河塑胶厂去年盈利能有五十万港币就不错了。
所以,如果李家成进入地产行业,林志超猜测可能是在六七年以后,正好抄底。那个时候,他手中应该也有500万左右的资产,抄底地产。这样一来,甚至都可能错过1972年上市,就算那一年上市,集资实力也不过二三千万的级别,比起地产五虎集资两亿的规模,简直不堪一击。
唐仲源高兴的说道:“是在王宽诚手里买的!”
林志超点点头,说道:“这个我倒是听说过,他是当年的北角地王,据说那个时候抄底北角地皮很多,修建了几十幢楼宇。没想到,如今出售地皮,而不是开发地盘。”
王宽诚是中华总商会的会长,半岛战役时为内地捐给飞机,是名副其实的‘红顶商人’。他在四十年代的两个举动,可以说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个作风:
当然,王宽诚如今的身份,在港经商肯定会有不方便的地方,而且目前地产界是粤商的天下,所以这一波地产中,没有王宽诚的身影。
唐仲源点点头,说道:“他这几年都有在出售北角的地盘,这次我买的这个地盘面积共计2.3万平方尺,他要价180万,我还了20万,最终以160万港币成交。”
价格差不多!
林志超立马给出岳父方案,说道:“这幅地皮可以修建一幢12层工业大厦,每层差不多1.5万平方尺的楼面,差不多18万~20万平方尺的楼面面积。你若是决定重建,那就抓紧时间,12个月就给你搞好!”
唐仲源立即高兴的说道:“行,我听你的,你是地产行家!”
林志超点点头,解释道:“修建工业大厦可以稳定出租,对于岳父你这种稳健投资非常适合。毕竟你现在精力放在工业上,最近几年投资几幢工业大厦,可以进退自如。进,将来这些大厦可以成为你进入地产的契机;退,这些大厦可以稳定带来收益,将来也可以改建商业大厦。”
唐仲源听到女婿如此说,心中别提有多兴奋,多元化投资,谁不想呢!
但一个非粤籍地产商,很难挤进来,因为你不熟悉行情。如今,他有一个好女婿,这样他就可以试探性的投资一些地产收租项目。
“嗯,有道理!我觉得工业大厦有前途,香港的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一些小工厂增加特别快,他们需要厂房分层出租.市场如此旺盛,所以我很看厂房出租市场。”
有眼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的工业厂房都非常受欢迎,至少在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