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遭遇磁暴(2 / 3)
。
“预设命令43执行。”
“错误,检测高度未达指定指标,暂缓43号命令执行。”
“数据检测完成,高度达到指定指标,预设命令43-1-7执行。”
“......”
隔了42条预设命令后,第43条预设命令在执行时,同样出现了高度不够的情况。
看到这条错误命令日志,这进一步证实了他的推测是正确的,韩元明白自己之前的猜想百分九十以上是对的。
航天飞机在超过臭氧层高度后,遭遇磁暴虽然比较少见,但的确是一件可能会遇到的事情。
有时候磁暴的面积会很大很强,影响一大片区域,甚至会出现阻隔卫星信号的情况。
但整体而言,磁暴在一般情况下并不会持续太久,除非是遇到了持续不断的太阳活动。
否则在航天飞机以及磁暴场本身都在高速运动的情况下,很快就会过去。
不过零号在穿越磁暴场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推进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只不过这并不影响航天飞机的正常升空,那么多的备用命令都是为了这样那样的情况做准备的。
一场磁暴,如同生活中的一点小挫折一样,让韩元稍稍提心了一下,但通过日志文件判断出问题点,且后续日志又恢复正常后,他又放松了下来。
.......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攀升,航天飞机已经来到了八十公里的高空。
这里是中间层的顶部,再往上,就是大气极其稀疏的暖层了。
当然,地球上各地中间层的高度并不同,像他现在在赤道附近,中间层可能会延续到九十公里左右。
而在南北极的话,中间层的高度可能就只有七十公里了。
零号航天飞机停留在八十公里的高空中,功能芯片内存储的预设命令一条一条的启动,开始对飞行器的整体情况进行检查。
而检查的各项数据也都传递了回来,显示在屏幕上。
“当前航行高度:80.12千米”
“当前电能储备:98.912%。”
“当前液态氙工质剩余:99.999%。”
“当前太阳能发电板温度:-12℃。”
“当前飞船表面最高温度:-27℃。”
“当前电推进-无工质发动机运行状态:正常。”
“当前电磁型推进系统运行状态:待机。”
“.......”
因为预设命令在停留检查的时候,会不间隔的执行命令,所以反馈回来的数据一项又一项的不断在显示屏上刷过。
只有当检查数据和预设数据一致、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航天飞机里面的功能芯片才会启动下一项命令。
这个过程,花费了二十四分钟,而之前如流水一般划过的日志陡然消失。
显示屏上,一条新日志文件出现。
“预设命令72执行。”
“执行结果:成功,当前飞行状态切换完成,电磁型推进系统已启动,电能储备:99.999%,电源稳定输出,当前电推进-无工质发动机输出功率41.23%。”
“........”
一条关键性的命令被执行,韩元亦是松了口气。
如果有人能在航天飞机附近,就能看到庞大的航天飞机如果一条弧线一样,从缓慢到快速,像远处的天际划去。
飞行模式的切换,会让原本平行于地面的航天飞机逐渐变成垂直于地面,就像运载火箭一般。
这是为了在暖层对抗地球引力,将速度提升到第一宇宙速度而准备的。
因为到了八十公里以上的高空后,外界的大气密度将无法再为电推进-无工质发动机提供足够的工质,即便是有高效的气体收集装置也不够。
所以在电推进发动机无法使用情况下,只能通过电磁推进系统来提供充足的动力。
虽然电磁型推进系统也能提供充足的动力将航天飞机垂直送上太空,但那不符合卫星入轨的要求,而且横着垂直上天消耗掉的工质会增加很多。
暖层之上,大气虽然稀薄,但还是有的,面积越大,遭受的空气阻力也就越大。
再加上航天飞机底部除了电推进发动外,还有投放的卫星的窗口,也没地方安装电磁形推进系统。
所以综合考虑下,最终选择了切换飞行模式进行攀升这最后的八十公里。
不过话又说回来,像他这种,为了送卫星上天,在航天飞机上安装六台主发动机,还是两种不同的类型的,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一般的航天飞机,哪怕是使用化石燃料的,也只有三台主发动机。
当然,其他的小型发动机不考虑在内。
那些脱离地球引力后,用于轨道保持、轨道变换、返回制动、姿态控制等功能的小型发动机在一架航天飞机上会多达几十个。
就比如米国的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有着三台主发动机和四十九台小型发动机。
这种小型航天发动机在零号上面也是有的,不过数量只有六个个。
因为它不需要执行那么复杂的任务,只需要往返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