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时月 第三百零九章 肯定的答复(2 / 4)

加入书签

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拂旧弦。

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罇酒曷留连?

——《赠王介甫》

得,你的水平已经是李白、韩愈了,以后便是我们江西老乡的骄傲。现在我也没啥表示的,就是想请你来喝一杯。

王安石回复:“吃饭

是必须吃的,但是您说我像李白、韩愈,就不敢认同的了。韩愈那些人太厉害,我就想好好学习,将来如果能做一孟子就可以了。”

欧阳修都懵了,心想:这小子可以啊,拐着弯说自己比我想象的还要厉害。但其实王安石压根就没这么想,他的理想不是做一个写写画画的读书人,而是一位真真正正的实干家。

考上进士不久,王安石被认命为淮南签判,做韩琦的助手。他的工作内容就是整理文件,写写材料,几乎没有什么乐趣。等到了晚上,终于可以自由安排了。王安石拿出《商君书》《史记》,开始通宵彻读起来。

他不是一天这么做,而是已经变成了习惯。经常是一大早起来,牙也不刷,脸也不洗,着急忙慌地跑去上班。衣服更是很长时间不换。几个月后的一天早晨,王安石又蓬头垢面地走到门口,这时恰好碰到韩琦。

作为前辈,韩大人亲切地问:“你应该趁着大把的时光多读点书,将来像我这样搞一变法,为国家尽份力。”

王安石对这位主持过庆历新政的前辈还是颇为尊重的,只是点头,没有辩解。过后也曾私下吐槽:“韩公不了解我啊!”

第二年,王安石回了趟老家,回来之后就从单身青年变成了小丈夫。但其实他骨子里是想做个大丈夫。关于这位吴姑娘,她是王安石的表妹,比其小四岁,时年十九。模样因为作者没有见过所以不方便透露,不过说到性情,我想大概就是普通的贤妻良母一类。次年,王夫人生下了儿子。

庆历七年,王安石被认命为鄞县知县。这个职位对王安石的意义相当重要。因为就从这儿开始,他兴修水利,实验青苗法,开办教育。在此时期,王安石的青苗法是很成功的,农民有借有还,衙门的库房也渐渐有了盈余。

这种成功背后的原因就在于地方领导的英明实干,他是真心想为百姓做点实事的,若是换了其他人立马走形。其实,我们不妨作一个假设,如果当时有千千万万个王安石,那么后来变法的结果可能是无从预料的。

三十而立,王安石在舒州通判任上。这时朝廷就开始千方百计地给他送官了。宋仁宗说:“你来考试吧,考完了到馆阁就职。”王安石说:“京城花费太高,我实在没钱去啊。而且还有几个弟弟妹妹没有婚嫁,这些都要用钱。”这事就算暂时搪塞过去。

到了至和元年,宋仁宗说:“算了,不用考试,你直接来做集贤院校理吧。”王安石又说自己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欧阳修说:“整天哭穷。皇上,求您赐给他一肥差吧。”宋仁宗一想也是,这种从不贪污的人,就应该高价养着。于是就把王安石调去群牧司工作,当起了弼马温。

王安石生平的这种趣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而此刻,晏殊因为他提出的以战促和的观念,在劝说赵祯,重新录用王安石,让他回到汴梁当中来。

赵祯虽说对王安石没有什么好感,但是唐龙控制的机构可以说是手眼通天,王安石入京的当天赵祯就知道了,所以在他看来,要么就是晏殊知晓王安石的才气,让他来到汴梁当中做客,要么,就是王安石毛遂自荐,依旧想要变法图强。

而今天通过和晏殊的一番对话,赵祯也清楚,王安石针对当下宋夏之间的事情有着一个十分清楚的判断。其实赵祯将范仲淹派到边境,就是为了打压范仲淹的气焰,赵祯心中自己也清楚,虽说现在国库比较充足,若是真的打消耗战,大宋也是能耗得起的。但是,若是说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获胜,那是断断没有的。所以,作为皇帝,赵祯此时心中也是十分矛盾,一方面他希望范仲淹获胜,能够让大夏国意识到大宋的实力,但是,另一边他又不想范仲淹真的获得了全面胜利,到时候权力膨胀,再出现跟之前一样的情况。虽说范仲淹身上确实有大才,但是向来帝王都是要讲求一个权力制衡之术。

于是,王安石现在提出的这个建议,可以说是正中下怀,既可以督促范仲淹积极开战,但是也点明,通过这一次战争是没有办法彻底消灭李元昊这股势力的,可以说是把赵祯作为皇帝,没有办法说出来的事情给点破了。这一点,让赵祯十分满意,所以才会让人传旨将王安石的想法作为这次使团出使的方针,如此一来,范仲淹的权力也不会过份的膨胀,一切都在一个适当的尺度上。

而晏殊这边,对于赵祯知晓王安石进京的事情,也是惊讶了片刻。不过,作为宰相的晏殊也是瞬间反应过来,既然对于王安石进京的事情赵祯都已经知道,那之后王安石见了陆垚的事,皇上也应该是清楚的,不知道他对于这件事情会如何询问,自己要不要将陆垚引荐王安石给自己的事情告诉给赵祯呢?

思前想后,晏殊还是打消了这个想法。现在皇上的情况,是知道王安石去找过陆垚,但是至于陆垚和王安石的关系,还有引荐的事情,皇上应该是不清楚的才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