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0 章(2 / 3)

加入书签

来巧遇燕王,远抚北平,虽名为庆寿寺主持,实则日日夜夜都在等待机会。

皇太子标病重的消息传来北平,他喜得一夜未眠,以为皇天不负有心人,他姚广孝终能一展才华。

谁知,新春未过,太子竟然病愈,以至燕王再无野心。

他已五十多岁了,人至暮年,空有满腹才学,实际一事无成。

谁能想到,他以为今日不丢脑袋,也得脱层皮,谁能想到,太子竟委任他建造新都?!

姚广孝一掀衣袍,扎扎实实俯首跪地,“贫僧愿倾尽毕生所学构筑新都!”

朱标离座,亲手将他扶起,“

那便有劳姚先生了。”

姚广孝是飘着回去的,

一路飘出宫,

一路飘回庆寿寺,都忘了拜见他的旧主子燕王。

当然,那不重要,因为燕王也是飘着回去的。

朱棣知道他的好大哥言出必行,可真当道衍那大和尚平安无事,得以重用,他还是难以置信。

朱标边目送四弟和新晋能臣离宫,边问,“先生,您瞧着如何?”

他左手轻搭在圈椅扶手,右手摩挲着茶盏边沿,是极为放松的姿势。

刘基思忖片刻,答,“等太孙年长些,心性稳定,可由此人随侍两年。”

朱标笑了,“甚好。”

随后又道,“还得偏劳先生替孤看着他些。”

刘基拱手,“老臣明白。”

·

朱标虽来北平,已离京师千里之遥,但该他处理的政务,还是得处理。

百官送奏本至京师,再急运至北平,一来一往,极耽误事儿。

谁都知道,有些政令,早一刻发和晚一刻发,关乎人命。

常乐双眼牢牢驻扎在天文望远镜,随口问,“那你准备怎么办?”

从效益而言,最佳之法应该是各地奏本直接往北平送,可这......

那京师的朱元璋和六部官员,还有存在的必要么?

朱标正奋笔疾书,“我写封信给爹,日后京师以北地区的奏本直接送来北平,无需再绕一圈。”

至于京师附近,以及南边的奏本顺路经过,也耽误不了多少时间。

常乐回头看他一眼,朱家父子果然一个慈,一个孝,事关奏本,一封信就能解决。

只是......

常乐非常好奇,“你一个人处理得过来么?”

京师好歹还有六部官员,北平真是啥啥没有,壮丁都抓不着。

朱标头也没抬,“一天十一个时辰,实在太短了。”

常乐无语,是你自己事太多了。

朱标吹了吹刚写完,墨迹还没干的信,道,“但没关系,刘琏、刘璟、吴伯宗就要来北平了。”

刘琏和刘璟是刘基的儿子,都是富有文韬武略者。

史书里的刘琏在洪武十年考取功名,初为监察御史,再为江西布政司右参政,在任时被胡惟庸党羽胁迫,堕井而死,时年三十有一。

相比哥哥,刘璟更擅兵事,洪武十四年初露锋芒,得朱元璋盛赞。

洪武一十三年,擢谷王府左长史,敕权提调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事。

后来朱允炆登基,暴力削藩,以至燕王靖难起兵,而朝廷各路竟节节败退。

刘璟特意从谷王封地还京,献十六策,但没被采纳,又随李景隆北伐,再献策,还是没被采纳。

等到建文一年,刘璟带病赴京再再再献策,但又又又没被采纳,失望之余,只得弃官归隐。

等到燕王登基,惜刘璟才华,欲授以官职,可他宁死拒之。

刘家父子三人皆是才华横溢且忠心耿耿之辈,可在史书里无人得以善终。

因常乐提醒,朱标出手,先救刘基,再救刘琏,但愿他们无需重蹈史书的覆辙。

还有吴伯宗,他是史书里的明朝首位状元,可惜在洪武十七年时,暴卒于贬谪云南途中。

如今他们都还好好活着,或许将来都能有一番作为。

常乐突然有点开心,因为她的“先知()”

;⒉()”

怎么没见动静?

知道锦衣卫的厉害,主动放弃了?

常乐回眸瞥他一眼,“妙云正在写计划书,不着急。”

说着,她双手背后,晃晃悠悠踱过来,趴在书桌边,问,“你知道董事长和总裁的区别么?”

朱标两眼茫然,董事长?总裁?

什么玩意儿?听都没听过。

常乐:“董事长是一个组织利益的最高代表,是重大事项的决策人,而总裁听命于董事长,负责执行董事长的决策。”

简而言之,一个出资,提出目标,享受利润,一个领着工资,负责完成目标,完成得好,可能有分红。

朱标思忖片刻,“咱爹是董事长,我是总裁。”

他有事没事提出些新想法,而自个忙里忙外,忙似黄牛。

常乐:“......好像是哦。”

朱标重重一声叹息,“雄英该加门课了。”

常乐大惊失色,“为啥?”

雄英每日既要读书,又要习武,还有额外兴趣培训,没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