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他们都惧怕秦王(3 / 4)

加入书签

图上一拍:“随我南下!追击窦建德!”

“是!!!”将士们习惯主公说什么就是什么。

只有魏徵觉得这样有点危险,不如先打下河间郡,再与李玄霸、李靖等人合兵慢慢扫灭窦建德等贼帅。

现在杨玄感已经占据洛阳,魏徵认为应该先打下洛阳,彻底将北方收入囊中,再图谋江淮以南。这样自家的补给线才不会东一块西一块。再者自家粮草也不够大军南下。南下路途遥远,魏徵担心李世民南下追击窦建德,反而会自家大军因饥饿受阻。李世民认为魏徵的劝说非常有道理,夸赞魏徵不愧是懂得军法之人。

但“主公夸赞”,“主公不听”。

李世民坚持己见: “如今是窦建德势力最弱的时候,正好离开城池,无险可守。如果给他时间与江淮贼帅会合,占据坚固城池与我顽抗,将来要再彻底击败他不知会多花费多少人力物力。玄成不必担心,你可

带两万人继续劝降河间郡。我与秦叔宝等人带一万兵卒轻装南下。”

魏徵担忧道: “轻装?主公,你不带民夫运粮,南下的粮草肯定不够。”

李世民拍了拍肚肚:“没关系,洛口仓还有粮食,只是运输麻烦了点。你慢慢筹集粮草,筹集好了来追我。我顶多饿个一两日,没问题。”魏徵说不过李世民,只能领命: “如果长孙将军确实已经拿下了江都城,那主公就去吧,我会尽力筹粮。”于是李世民领着一万兵卒,只背了七日干粮,急行军南下。

为了让兵卒能走得更快,李世民让战马也驮着粮食和盔甲,亲自下马和兵卒一起步行急行军。

马匹稀少,从先秦起的“急行军”就是都多指步卒。李世民亲自带队奔跑,兵卒即使知道将来会饿一两日肚子也跑得飞快。李世民提前告知他们,粮草有,就在洛口仓,你们都见过。只是运输麻烦,所以我们先急行军,粮草可能会迟一两日运来。只是迟一两日,李世民还会和他们同吃同住一起饿肚子,将士们心里都不慌张。何况如果打了胜仗,他们还能吃窦建德的粮草和战马,说不定一日肚子都不会饿。

李世民带兵跑路。魏徵磨墨写信。

虽然“主公夸赞”“主公不听”,魏徵无可奈何,只能听令,但后勤之事,他肯定要先急报告知后勤大总管。

“快马加鞭速送西京。”魏徵将信封好,面无表情道,“必须亲手交到晋王手中,请晋王来援!”

传令兵: “是!”

罗士信犹豫了一会儿,道:“魏先生,你是在向三郎君告状吗?”

魏徵背着手,语气平静: “将三郎君他兄长即将饿肚子的事告诉三郎君,怎么能叫告状?只是告知。”

老实孩子罗士信道:“这就是告状。”

被李世民留下来与魏徵一同一边筹粮一边继续劝降河间郡的翟让: “?”

什么?什么告知?什么告状?

“我至今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长孙无忌道,“我是怎么变成了江都守将?你们又是从哪冒出来的?”陈棱和薛收对视一眼,对在江都见到长孙无忌也很惊讶。

虞世南叹气,头疼无比: “二郎就是这么指挥的你们?怎么一个个都乱跑?二郎还不知道你们跑哪里去了!”长孙无忌辩解: “主公当然知道我去哪了,我就是来江都打探消息啊!”

薛收道: “李大雄……主公自然也知道我去哪,我和他说过我要去劝服陈将军归顺主公。”

陈棱的回答更理直气壮: “我还没有归顺主公。”

虞世南: “……”那你跟着叫什么主公?!

虽然现在文武不分家,但虞世南确实没有带兵的本事和经历,对带兵一窍不通。他只能看着这三个怎么看怎么不靠谱的人头疼。

是啊,长孙无忌怎么成了江都守将呢?

那还不是因为江都百姓深恨王世充。

王世充关闭城门准备据守时,不准百姓逃跑。

百姓若逃跑,守城的壮丁无法补充。再者他们逃跑会带走粮食,百姓自身在极端情况下也是粮食,王世充怎么可能让百姓离开城池?世道已经乱了许久,百姓对即将到来的事已经有了预见,民怨鼎沸。

宇文化及将骁果军带走,王世充麾下守军是原本江都鹰扬府的将士,这些将士都是江都当地人。王世充祸害江都时,即使没有祸害到他们的头上,他们心中也难免为同乡愤慨。为王世充死战?他们只想王世充死。

长孙无忌入城时,也承担了策反江都留守将士的任务。

他接触了虞世南之后,从虞世南口中得知了江都城哪些人值得拉拢,就以“陇西郡王李世民使臣”的身份悄悄接触。

当王世充下令麾下将士抢夺江都百姓粮食,并抓壮丁扩充兵卒时,和长孙无忌接触过的将领私下一串联:陇西郡王嫉恶如仇,我们做了这等恶事,将来就别想投奔陇西郡王了,不如现在直接献城!

他们越琢磨越觉得有道理,当即拍腿就干。

这群人都是当地人,知道江都百姓对王世充怨恨极深。他们偷偷分发武器,煽动百姓冲击太守府,然后趁机从背后将王世充一刀枭首,把王世充的尸体丢给百姓剁成了肉泥。

“我们是陇西郡王李世民派来救你们的人!陇西郡王知道吧?啊?不知道?那抓了突厥可汗的李世民和建立义庄的李玄霸呢?对对对,就是‘义薄云天”和‘德重恩弘’兄弟!我们是他们的人!我们来救江都百姓啦!”

然后这帮人把一脸懵的长孙无忌请来,把长孙无忌推上了江都太守的位置。

长孙无忌: “………”

江都将士:“对了,我等还未问先生姓甚名谁,在陇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