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清兵南下(1 / 2)

加入书签

事实上最先投来的那些人,现在浮山城已经有自己的房子了。

不过他们还不是浮山城最早的居民。

浮山千户所城的原住民才是浮山城最好的住家户。

手里不缺钱的秦朗军根本就没跟浮山前所的人头去计较,又把周云深拉上了船,所以浮山千户所城的改造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

这座千户所城建于大明初期,那时候大明皇权赫赫,威严容不得半点亵渎。一切设施全都按照着规定建设,容不得有半点马虎,丁点的变动。

城池呈长方形,南北长一百三十丈,东西宽一百二十丈,占地约二百六十亩。整个面积并不是很大,可因为建立之初的目的就是要抵御倭寇,所以要有坚固的城墙,浮山千户所城的城墙高约两丈有五,厚一丈七尺,以夯土筑成,外包青砖,城上雉堞森森,从城外看上去颇具规模。

哪怕是二百多年过去了,城池早已年老失修,但根基还在,这基础比纪庄就好的太多太多了。

有这座城池做依靠,即使外围的所有地盘全都丢了,守军依靠着城池也依旧可坚持一阵。

所以秦朗军从一开始就下了大功夫整治千户所城。

里头几乎全部的民居都被推到,一些个庙宇都给拆掉了,然后就建起了清一色的砖瓦小楼。

只有两层高,因为再高水就送不上去了。

有了郁洲山岛东西两港的建设经验,浮山城的建设被安排的有条不紊的。

比如在盖房子之前先就把下水道给安排了。

用粗大的陶罐透过城墙把水送到城外的护城河去。

浮山城本来是没有护城河的,但当年修造城墙时候在城外挖出了四个取土的大坑,二百多年的时光过去,在就成为了四个水泊了。其中面积最大的一个足有三亩有余。

秦朗军现在就加了一把劲,把四个水泊通通连接起来,然后再由水泊连同外头的李村河,直接排污进大海。

李村河是发源于崂山的一条河流,贯穿整个千户所领地,汇入胶州湾。原名叫什么已经不可靠了,横竖从李氏迁移到此后,便以李姓命名,叫李村河。

作为一个季节性河流,李村河夏季雨期时水深河阔,连两千石的沙船都能直接抵到浮山城下,但过了雨季之后,那就只能走些蚱蜢小船了。

甚至之前十多年里,因为干旱缘故,河底都经常暴漏出大片的河床。

排污渠道建好后就要搞输水管道了,以陶罐为主,青铜管为辅,因为水塔不能建的太高,以免战火燃起的时候被敌人集火,所以水压不大,送到二楼还行,再高就够呛了。

再辅以本地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城内的一口口水井,足以确保城内人口大增的时候,依旧用水充裕不缺。

城中居民房改建,还是其一。

省出的大量地皮很多都被改造成了坚固的仓库,然后就是一些工厂作坊。

作为整个区域的核心所在,浮山城里积攒了大量的军需器械和各种各类的军用民生物质。

毕竟这里在建设之初就是作为一个战略支撑点来涉及的。

城外的各个棱堡、军寨、炮台的一应后方补给,全都有赖于浮山城。

徐启元上的第一个工地是一处炮台。

他在这里的任务是搬运砖石。

因为他力气大么。

然后徐启元第一次见识到了什么叫水泥。

在他看来,这简直是太神奇了。只需要短短的时间,就能把砖石牢牢的黏在一块,坚比硬石。尤其是配上竹条之后,他亲眼见过的,那块石头从炮台上头落下来,正砸在一块水泥板上头,两丈多高的距离呢,当然是把水泥板给砸裂了。可问题是,水泥板即便是开裂了,形状却还挺完整的。

徐启元立马就想到了炮弹。

如果是炮弹远远的砸过来,这水泥板似乎比青砖石头都抗糙呢。

一座炮台还没修好,徐启元就看到一艘挂着明军旗号的炮船引着两艘装满人丁的沙船靠上的不远处的浮山码头。

很快工地上的所有人就都知道了,津门的战事结束了。

秦朗军趁着津门封冻之前撤出了津门,自然也带走了诸多愿意跟随着他们一起走的津门军民。

眼下这两船人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徐启元初听有些怅然若失,但很快就意识到人家做的对啊。

不早点走人,等到津门被冰封了,秦朗军怕是想走都走不掉了。

所有人都知道浮海北上的秦朗军数量并不多,似乎水陆军加一块才三千人。就这点人马,那就是浑身是铁,又能捻出几根钉?一旦津门冰封了,清军可以肆意的越过运河和海河了,津南的水坑湿地也全都能走人了,等待秦朗军的便是四下里围攻。

要熬过整整一个冬天呢。

怎么看都是危险。

所以趁着冰封之前及时脱身,不失为妙策。

但徐启元心里头还是恹恹的。

直到晚上吃饭的时候,看到炮台这处工地的主管出现在众人前方,张口就叫徐启元猛地一凛。

人家说了,津门之战结束了,北地沿海冰雪纷飞,至少到来年二三月之前,鞑子是无须再担忧有兵马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