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曲阜孔家的焦虑(2 / 3)

加入书签

番,一个叫孔氏一族稳坐钓鱼台的计策便就出炉了。

一切视济宁之战的结果为准。

秦朗大军若是拿不下济宁城,那一切野望就尽休提。

这种情况下,孔家根本就用不着去劝说金陵拖秦朗的后腿,燕京那儿也不需要。

但秦朗大军要真是拿下济宁了,宋祖乙再不通兵法他也知道滋阳的守军,必然是秦朗布局中极重要的一个棋子。

而届时孔家只需要顺水推舟,从金陵那里讨来一封圣旨,就足可以叫滋阳变成死棋。

对于燕京来说,孔家只需要把这件事干成,就足可以叫那边满意了。

而对于金陵来说,让齐鲁化作一个烂泥潭,让秦朗与鞑清不停的往内里投入兵力物力,这显然也是他们愿意看到的。

而且孔家的存在感和份量,也只有秦朗与鞑清双方交战紧张的档口,才能完美的体现出来。

这可是一举而多得。

宋祖乙妙策一出,他的老丈人就满意的不得了。

立刻给燕京回信,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一定遵从摄政王的吩咐,然后再连连勾动南面的一些人,轻易的就说服了崇祯。

别问这个时候长平在崇祯眼中还有没有份量了,在天下面前,崇祯帝半丝亲情都不会讲的。

如此,宋祖乙在孔胤植面前,岂还能没有份量?

某种意义上说,在孔胤植的个人核心集团里面,宋祖乙的份量可比孔尚睿高多了。

这就是谋主啊。

现在这几个核心人物团坐在一起,商议着接下的事态变化。

滋阳城突如而来的剧变把此前计划的妥妥当当的事儿变得一下子无法预计了。

但这并不是孔胤植最担心的。

反正他已经尽力了,是朱以海不中用,关他孔胤植鸟事?

任鞑子再不讲理,也不可能在这点上对他不满。金陵就更不会如此了。你老朱家的人关键时刻掉链子,这怨得了谁?

“鲁王和李总戎处多少会露些痕迹,得罪齐国公是必然的。兼之齐国公非同常人,手下制度行事与大明截然不同,……”

“是以小胥以为,岳丈所思极是。”

就不要再藏着掖着了,有什么好东西赶紧拿出来,送到那位爷跟前求原谅。

至于还没成年的小舅子孔兴燮的意思,那听听就算了。还想当真不成?

孔兴燮小脸涨红,还想说真没,但被他老子一个眼神扫过,是全憋回去了。

宋祖乙说的都是真心话,说真的,他对于秦朗现在所施行的制度真的是很害怕的。因为秦朗的制度与传统的科举传统的四书五经全然不相搭。

双方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路线。

一个是大而化之,概括而论,走的是纲领路线。

我就提出个总纲在这儿,然后你们就依照着自己的本事来填写怎么齐家治国平天下吧,怎么爱民勤政吧。

就比如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真他么高端大气上档次。

但是你怎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呢?

没有答桉,没有具体的行动步骤,所以它逼格很高却只是逼格高。

跟你是能吏、是酷吏、是循吏,是清流,还是无能庸官,没一丁点的干系。能做到哪一步走到哪一步,那都是看具体个人的本事,而不是你的‘老师’教给你了什么。

但秦朗这边的制度却不一样。

秦朗手下的培训班、学习班,从本质上就是告诉你当官应该怎么当。他走的是细节,用当年司马家坐天下时的说法那就是浊流。

秦朗那里就没有清流的生存空间。

如大明朝,不少昏庸无能之辈那并不是不想做实事不想当好官,而纯粹是不知道怎么当啊。

到任之后轻轻松松的就被衙内里的胥吏给架起来了,然后就再也下不去了。

但秦朗这儿却不同,这里就是明确无比的告诉你当官应该怎么当,去怎么做这些事儿,很多课都是照着《官员到任须知》来一个个详细详尽扩大化的。

这种情况下你要是还学不会,还想浑浑噩噩的当庸吏当耍嘴皮子的清流,可就连当庸吏清流的余地都没有了。

对比大明早就名存实亡的考成法,秦朗这边施行的责任追究制度更吓人,而且你要想坐在位置上不干活,怕是短短一两个月就能被看出痕迹来,到时候追究起来可就想回家吃口平安饭都没了。

而且秦朗手下的官员还分工相当的明确,司法一班,钱粮审计一班,与行政这一块根本不搭。

再加上主官也好,辅官也罢,一个个都没有幕僚之类的,身边的秘书全是官府职务,并且官吏无间隔,底层小吏都也能青云直上主政一方,这跟大明朝的制度全然是两回事。

说真的,秦朗治下如此一个行政之法早就引起了士林不少人的关注。

大家当然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