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县城里的战斗(1 / 2)

加入书签

田支书的最大支持就是文昊实验性的一切做法,村里都无条件支持。

比如:建羊圈用的地和人,还有以后喂羊的人。

再比如:庙坪给学生娃娃们随意玩耍折腾。

文昊一听,这样也行,虽然只是从默契转到明处,但毕竟表态就是一种进步,这说明,他本人,还有他的做法已经得到了田支书——这个双水村最高领导干部的认同。

这可是里程碑式的进步!

创业初期,还是小地方好做事。所谓机会起于微处,大事做于细处,大楼成于基础,有这个支持,文昊还是能做一些事情的。

他立刻就在学校要建养殖场旁边,加盖了一间蚯蚓养殖实验室,让学生们用于实验和学习,并同时完成蚯蚓育种。

至于初期的蚯蚓从哪里来,孩子们去野地里挖就是,他们还乐意如此。反正也是玩嘛!

梁立雪的训练有了效果,现在学生娃子们立体活动,就连平常在村里玩打仗,都是一队队的,有分工有监督有考评,很有章法,比双水村的大人们做事都有调理。

除了四五年级大班的孩子,像少平、晓霞都开始在低年级崭露头角,可以领队做一些事情了。

田晓霞不说,孙少平花钱做事可是很有章法的,他上高中时,田润叶给他的钱,被他安置的停停当当的。

回到家里,碰上姐夫被抓,家里哭成一片,大哥又外出米家镇不在家,十七岁的少平硬是三招两式,把家里的事处置的滴水不漏,孙少安回来,也就是找人释放王满银而已。

人说,三岁看老,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只是这样一来,庙坪越来越像双水村的福地了。

枣林,还在不断扩大,提供了双水村一年中的最大笔收入,换回来两辆拖拉机。

这批学生,未来一定会是双水村成才最多的一代人,而这批人都是从庙坪里走出去的。

还有养殖,枣林种豆,其实就是有一种林下经济的实践。

为了再给庙坪添色,文昊发动孩子们,从枣林后面蔓延至庙坪山,种了大量的槐树,这样,除了中秋的打枣节,以后还要多一个三四月份的槐花节了。

槐花、槐叶可是都能吃的,而且还非常好吃,满山遍野的槐花开放,不但香味扑鼻,也很好看,也算为双水村民的生活再添一点颜色。

另一个劳动课节目,就是组织四五年级的孩子们,开始对双水村展开简单测绘,这是华夏环境区域研究流程的第一步。

为此,文昊还专门致信,让梁立雪协调来一支测绘小组,做双水测绘的同时,教孩子们学习简单测绘。

梁立雪自从回来以后,老实的很,一般不再骚扰他。看来,不但男人不能闲,女人也是,有事做,都会安生许多。

现在的孙家那里,就是生活保障基地,吃喝洗澡住宿齐全,和在县城里没啥大区别。

下旬,金俊海回来的,带来四辆大车,两车是滩羊,两只奶牛赫然立在羊群之上。

另外两辆是腊羊肉,牛肉只有不多一些,文昊打算留在孙家,自己吃。牛羊骨由于天气还不太冷,路上恐怕臭,只有等等再说。

学校的孩子们的食谱上,开始有了羊肉。二百五十只羊,学校这边分了五十只,另外二百只养在了饲养场那边。

文昊没想到金俊海回办的这么快,他原来要计划到十二月份了。青贮发酵时间不够,还不能用,不过,好在村里还有一些储备,可以暂时用一下。

到十二月中下旬,这批青贮最早的就到了五十天,可以先用用了,正好接上。

养殖场这边,田支书派来了十个人,基本都是四十多岁,五十以上的老倌,双水村第一个脱产饲养组成立了。

少安爸是组长,他彻底脱离了出山劳作,开始专注双水村的养殖大业。

饲养组没有工资,但队里计工分,另外,就是可以在学校食堂吃饭,不要钱。

看事情不多,难得有了一段空闲时间,他抽空出去了两趟,一次是河湟故地,另一次是河套。

河湟就是黄河和湟水,河湟故地就是指青海湖以东,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区域,亦农亦牧,可以屯兵。

向北可以威胁河西走廊,向西直入藏省高原,南下就直接威胁关中腹地,是古时候的战略要地,重要的战略支点,以宋时争夺最为激烈。

这地方对文昊有吸引力的主要是牛羊和黄蘑,牛羊可以丰富空间种群,黄蘑属于地里标志级别的特产,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可以种植,有收藏和培育价值。河套就是在黄河“几”字形区域,依托贺兰山、阴山、大青山形成的西套、后套、前套等三个地方。

贺兰山这边是西套,就是中宁、中伟等地,生产国内最好的枸杞和小麦,没错,是国内最好的小麦。

文昊的空间种植区里,从此就多了一个枸杞种植基地、一个小麦种植基地,以后吃面粉,他就可以自己产了。

前套和后套,位于阴山南麓,黄河“几”字湾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