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长信银行兴衰史(1 / 3)

加入书签

【题外话】:

今天因为工作的事,晚上一顿应酬恶战免不了,中年奥特曼暂时失去了光。

想了想,趁中午一点时间不午休,整理一下长信银行的资料,也让大家对前后的剧情再多一点了解。没更正文的话,好歹有点东西看。

【正文】:

一、成立:服务于国家政策需要的半个国家银行

战后,日本为了使经济复苏,首先着手救助的是金融机构。

当然在这个过程里,美国也有方方面面的考虑,日本的金融结构仍旧处于动荡。财阀转型为财团,而政府需要一个能够积极响应内阁需要的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手段调配资源迅速重建重要产业。

1952年,时任大藏省大臣的池田勇人召开金融政策委员会,计划将银行作为主要融资来源,并将不同金融功能划分给不同的机构。。经纪公司专门负责股票市场、城市银行为消费者服务并向大型企业提供短期贷款(财团的银行)、信托银行专门负责资产管理业务、地区银行为小客户服务。

当年,《长期信用银行法》通过,创造了一种全新种类的银行——长期的信用银行。池田认为“长期的信用银行”应通过自己发行债券融资,并向钢铁、造船、电力等特定行业提供长期贷款。

在这样的背景下,战前半官方性质银行——日本劝业银行一分为二,一半成为普通的商业银行,仍沿用日本劝业银行的名称(后来1971年和第一银行合并,也就是书中的第一劝业银行)。另一半则改组成为了长期信用银行,大藏省以认购优先股的投资方式提供给长银50%的资本金,在成立后的三年中,又认购了长银发行的全部金融债券的40%。

也就是说,长信银行原本就是半官方的银行性质出身,到了1952年以后,更是将不官方的那些业务剥离出去,剩下的长信银行几乎就是亲儿子了。当然,长信银行得听话,按政府的政策需要,以长期信用贷款的方式进行运营。

在贷款投向上,作为一家具有政策属性的商业银行,长银在成立之初,主要还是聚焦于符合“国家利益”的行业,服从政府产业政策,如二战初期的造船、电力、钢铁、煤炭等行业,以及后来的汽车制造等工业生产类行业。

在长银看来,具有政府支持、符合政府政策导向的企业及这些企业的关联公司,才能够在日本长期生存。因此,长银在实际的信贷业务中,往往不是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作为评判依据,而是更多考虑企业的背景和社会关系。

在本书中,前原玖美奈作为长银出身,被上司要求服务好狗大郎其实就是这种长信银行侧重于搞关系的一個体现。当然了,其实其他银行的做法也没什么不同。

二、发展、困境和隐患

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长银也在不断壮大。20世纪60年代初,长银的业务发展迅速,在1963年,长银为国内制造业提供了几千亿日元的资金,放贷对象包括丰田、东丽集团、川崎钢铁、东京电力、桥石轮胎和东芝等行业巨头,同期,长银也帮助这些企业进行海外拓展。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为丰田向美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提供担保后,长银意识到了海外机会的重要性,因此派遣职员学习外语并前往海外的银行进行培训。日后长银管理层中的“国际派”,如大野木克信、平尾宏二等,就是在这一时期接受了海外的培训后脱颖而出的。

随着70年代经济的放缓和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需要通过长银进行贷款的需求越来越少,使长银的长期发展遭到威胁。因此,包括大野木克信在内的“国际派”开始倡议对长银进行改革,而大野木克信主张公司向投资银行方向转型的建议,也获得了长银高层的认可。

但是作为一家政策型的银行,由于大藏省直接金融监管的原因,银行虽然仍不被允许在日本内部介入债券和股票业务,但可以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参加海外市场的债券承销。长银由此计划成立一个“投资银行组”,进行债券交易、投资顾问以及系列产品等新业务的开发。

本书中,陶知命和史蒂文森等人筹谋从外部和内部一起夹击长信银行,就是指从外部狙击这个长信银行投资银行组在海外的经营,压缩他们的收益、加剧他们的危机。

1985年起,随着日本不动产和股票泡沫的不断累积,长银改革派的努力被冲淡了,长信银行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国内。泡沫经济带来唾手可得的利润使长银沉溺于泡沫经济的游戏中,特别是不动产成为长银的新宠。

1985-1988年,长银的资产由18.4万亿日元增长至22.6万亿日元,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不动产贷款的大幅提升。1990年,长银的市值为248亿美元,位于世界第9位。

不动产的疯狂使长银原本向投资银行转型的改革变得不那么急迫,相比投资银行受到的限制和利润的微薄,不动产贷款更加有利可图。

在本书中,长信的中层最开始怂恿前原玖美奈接触陶知命,就是为了武田制造那块地的不动产贷款。后来,也提到了他们对堤义明的贷款。

还提到了一个公司,eie的高桥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