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文理之争(1 / 2)

加入书签

秦邦一直鄙视学生读那些传统的圣贤书,唐荆川是对古圣贤书是十分精通的人,但是他也对圣贤书充满了鄙夷,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最后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但是他又疑惑的是,这厚重的传承如果突然割裂了,真的如那些文官所说的,只剩下了“奇技淫巧”之后,又会怎么样呢?

就像第一个发明火铳的人,并没有去造福百姓,而是带领一班匪徒去造反,很多百姓死于这次冲突之中。

他带着不解的疑惑,又去找了唐荆川,唐荆川现在在明兴学堂里,主要的精力是在教算术了,他把文史的课程都交给了王先生。

王先生是熟读古今文史的人,对先贤的书籍,可以说,都已经做到倒背如流了,如今在明兴学堂里,主要是培养那些还有机会去参加文举考试的学生。

秦邦约了唐荆川和王先生,在茶馆里小憩,秦邦和汪锃的那一席谈话,给自己的触动很大,他实在是太讨厌了那些文科录取的官员们,这种讨厌不仅仅是现在,在他穿越之前他就讨厌!

记得他读书的那个年代,凡是成绩一塌糊涂的,最后在高三的时候,都选择了文科去就读,文科最差的学生,最后都选择了考师范。

也就是说,当老师的那些人,是学生中最差的文科生,又是文科生中最差的选择。现代的社会是这样的,但是在大明的时代,文科却是最高级的,是鲤鱼跳龙门的必经之路!

王先生听了秦邦的唠唠叨叨的疑惑,对他的说法,表示了认同,但是他又不完全认同他的看法。

王先生说:“如果仅仅是批判文官,把他们说的一无是处,则是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一个人要有善良是非的观念,做其他的事情,才会考虑到正义和非正义,如果一个人聪明到极点,他却用自己的聪明去祸害人的话,那么他做的事情又怎么会得到老百姓的认同呢!”

“你总以为格物致理非常重要,但我们一直要明白我,我们的致理是为了谁而服务的,这都需要从古文化中汲取到正确的思想!”

“如果一个人以正为邪,那就是邪,若是以邪为正,他反而为老百姓做了很大的贡献!”

王先生给秦邦讲了学习之道,和学习的目的,以及什么叫学以致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王先生这一番话说来,倒是给了秦邦很大的惊醒,并不是因为他们读了这些“文”而丧失了人性,而是他们领悟的不够透彻,并没有领会到真正的人生意义才会做出的举动。

“文以载道,工以固本”,这是他们三人聊天之后达到了一致的共识。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噫!弊也久矣!

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本必端,端本诚心而已矣,则必善,善则,和亲而已矣。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也。家人离,必起于妇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尧所以厘降二女于妫汭,舜可襌乎?吾兹试矣。是治天下观于家,治家观身而已矣。身端,心诚之谓也。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故无妄次复,而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深哉!

天以春生万物,止之以秋。物之生也,既成矣,不止则过焉,故得秋以成。圣人之法天,以政养万民,肃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不止则贼灭无伦焉。故得刑以冶。情伪微暧,其变千状。苟非中正明达果断者,不能治也。《讼》卦曰:“利见大人,”以刚得中也。《噬嗑》曰:“利用狱”。以动而明也。呜呼!天下之广,主刑者,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慎乎!

秦邦说,我总算有些深刻的了解了,三人又继续扯了一些闲篇,然后就相互告别了。

秦邦离开了之后,一个人静静地回到了家中,如今的家中,已经是冷冷清清,当初的满堂欢笑,一下子变得静寂无声。卢巧儿已经不在了,方菱华去想办法救容若桃了,少归燕在奄美岛保护家园。

现在反倒是自己一个人留在了这儿,想做很多事情,突然觉得又是无能为力,在家里转了一圈又一圈,魂灵都有些失窍。

看到墙角处,还有几个罐子,是卢巧儿酿的米烧酒。

睹物思人,不禁泪眼朦胧,他拿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