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意外(1 / 2)

加入书签

得!

得!

清脆的马蹄声踏在青石板上,发出阵阵富有节奏的声响。

新年期间,汴京的繁华更胜往昔,沿街店铺的叫卖声,仍是不绝于耳。

“同叔,官家今日的玉音,当真是令人耳目一新。”

“殊亦有同感。”

嗅着鼻尖传来的沉香,晏殊语调舒缓的回道。

“和昔日相比,官家的功课,愈发的精进。”

“对了,先生,今日官家提到的书简,如果没记错的话,应是文靖公整理的吧?”

从入仕至今,晏殊多是在馆阁入职,从事文字工作,单单论阅读量,满朝文武,只怕没几个比他更高的。

官家提到的秦简,他虽然没有看过,但他曾经在龙图阁的书录中看到过。

因此,他依稀记得,为竹简注疏的是李沆。

“确是如此。”

李维点了点头,唏嘘道。

“那是端拱年间(太宗)的事了,没想到你竟然还记得。”

在李沆的仕官生涯中,为秦简注疏,只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绝大多数人关心的都不是这个。

而是李沆曾经在政事上做过什么、和哪些人交游等等。

紧接着,李维又跟着叹了口气。

“老夫也没想到,官家竟然翻到了家兄注疏的秦简。”

“同叔。”

“先生?”

眼看李维欲言又止,晏殊主动出声道。

“唉。”

李维长叹一声,他终究是抹不开面子,有些话他想问,但囿于原有的‘人设’,着实是不好意思开口。

可一想到族中后辈,亲情还是战胜了个人的愧疚。

“同叔,老夫有一个不情之请。”

“先生且说。”

晏殊心中微叹,老先生还是没能忍住,其实,早在上车之前,他便猜到了李维必有所求。

不过,他还是选择上车,而这一切,全赖李沆昔日的帮扶。

如今晏殊只是投桃报李。

“同叔,你家中次子,也到了婚配的年纪,不知你我二人,能否结个亲?”

也是难为李维了,堂堂翰林官,居然求亲求得如此僵硬,如此直白。

起初,李维邀请晏殊同行,只是为了打探一下晏殊的看法,但聊着聊着,他又改变了想法。

早在东宫时期,晏殊便是官家的老师,师生二人的关系,非比寻常。

这一点,单从给官家讲课的频率就能看出。

诸多翰林学士中,晏殊入宫讲学的次数最多,并且御赐的东西也是最多的。

由此可见,只要晏殊未来不犯什么大错,平步青云,那是必然的。

甚至,拜相也是预定好的。

念及至此,李维便改变了想法,与其耗费人情、面皮,去求得一时,不如脸皮厚一点,让两家结为一家。

虽然李维的年纪不小了,但有一句话叫‘一朵梨花压海棠’。

老当益壮!

恰好,他家中小女云英未嫁,而且和晏殊次子的年纪相彷。

另外,再过些天便是上元佳节,如果晏殊不拒绝的话,正好可以让两人见一见。

‘这……’

晏殊千算万算也没算到,李维邀他竟是为了求亲来的。

家中次子承裕虽然今年尚未到婚配的年纪,但也以年满十三,再过两年也就到了婚配的年纪。

如今定亲,倒也合适。

既然年纪合适,剩下的只有一件事。

答应?

还是不答应?

李维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了,若是不答应,两家虽说不至于交恶,但之前的情分,怕是没了。

可答应的话,又不是没有风险。

李维是次相王曾的叔父(李沆女婿),另外,李维还有一女嫁给了王文正公(王旦)的儿子。

如此一来,纵使李维平时不站队,在旁人眼中,李家天然和王曾、吕夷简是站在一边的。

晏殊的信奉的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天禧年间,寇相和太后,和南方士人之间的争斗,他便选择了置身事外。

现在朝廷的局面虽然稳定了几分,但南方士人和北方士人之间的争斗,依旧没有结束。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

晏殊是江南西路抚州人,严格来说,他身上的标签是南方人。

当年,寇相还因为他南方人的身份,建议先帝不要过早的任他为官。

尽管此事早已时过境迁,晏殊本人也已释怀,但旁人会这么看吗?

人心,最是难测。

唯有谨小慎微,才能立于朝堂之上。

毕竟,晏殊是起于‘田间’的寒门之士,几乎没什么背景。

当然,和李家结亲,也不是没有好处。

到底是出过宰辅的家族,即使李氏二代成员中,还没看到什么出色的子弟。

但单凭李沆的遗泽,足以令李氏三代屹于朝堂之上。

短短片刻,晏殊的脑海中已然百转千回。

少顷,晏殊哂然一笑,语气谦逊道。

“小儿能娶到李氏小娘子,自是他的福分。”

另一边,李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