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日式青训的特点(2 / 3)

加入书签

已经感受到明显的不同了。

“这也能看出来?”赵娜只是觉得这孩子球感不错,但还没感受到青训体系的区别。

“有区别,你注意看,这个孩子用脚内侧的扣球特别多,双脚之间的扣球感觉好,而且逆足能力很强。很多日本球员的明显特征。而中国球员的变向,很喜欢走外线,用马修斯的技术比较多。”

“……原来有这个特点,我多观察观察。”

“日本流行的一些球感技术,都是沾粘帖揉的方式。比如GINGA这种球技,大约十几个基础动作,都是这种球感训练。日本有一些教练很推崇这样的球感训练,他们和欧美的野球路子不一样,这些球感都是刻意练出来的,所以你看日本的风格会特别明显。”

老王不亏是跟了日本教练2年,对一些日本青训的底层方案很是熟悉。“GINGA在葡萄牙语发音叫任加,最近有一部贝利的电影,里面描述的贝利踢球方式就是这种,日本人很推崇这种球风。”

“那他们为什么不用突破型或者爆发力的训练呢?”赵娜对此方面完全不了解,难道突破的技巧不是更重要吗?

“这和日本的球风有关系。”老王把自己对日本足球的理解倾囊相授。“日本表面上看确实对孩子的成长不做限制,但实际上他们的教案和训练方式是有引导的。”

“比如说李桐弄的铁笼球场,这就是模仿日本训练方式。要求的是复杂环境下的控球能力。你注意,控球能力并不等于突破能力。他们不追求速度、不追求一脚趟出去几米远的加速。这些突破能力,在小孩子不会防守的时候很容易实现,而紧密的把球控制在自己脚下则非常难。”

“在人多的复杂环境里,你外脚背拨球加速,一拨球的瞬间,球肯定就被人抢走了。双脚间扣球才是最适合的过人方式。”

“日本青训以控制为目标,在成年后才能形成传控体系。即使是GINGA这种技术,也是一种控球技术。孩子们训练后,很容易粘着球变向、后退,然后的目的是把球传出去。孙超的带球全是这个类型,很密集的碎步带球,然后不停的变换方向。你看起来动作频率特别高,其实他绝对位移距离并不远,但是在这段距离里,他切换了4、5次方向。”

“原来如此……我们的孩子一定要这样学吗?”

“不反对不鼓励,这是每个个体选择的方向。日本足球在选择了这个方向之后,也有自己的反思。他们出了非常多的优秀中场,但他们始终没等到突破手或者优秀的前锋。这就是从小的习惯养成导致的。”

“中国这么大,不同的地区可以学习不同的方式,只要是为了孩子成长,比赛训练鼓励为主,让他们坚持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什么样类型的球员我们都是需要的。”

“李桐,赵娜,你们注意观察。这个队的左前锋7号、中后卫11、左后卫3号、还有那个中场10号,都是这种风格。这几个孩子或多或少和日本体系有关系。

虽然对王导的分析感觉是没错的,逻辑性也很强,但赵娜还是有点不服气,跑到场边去询问带队家长,这个球队没真正的教练,平时比赛都是家长组织安排,当然他们对自己孩子投入,对足球的理解也不太输给专业教练多少。

“王导,我彻底服了。这几个真的是从小跟日本孩子一起训练的。”赵娜郁闷地拍了拍自己的脑袋,“怎么上次比赛时,我什么也没看出来。第一循环的时候,我们5:1赢了他们,但是这些孩子的特点我什么也没看出来。”

李娜发现自己对足球的理解确实差很多,高手能看出来的细节自己什么也没看出来。

“别急,这些都是长期去了解的。你没有日本青训的经历,只看表面当然看不出来。李桐是通过球员技术分辨的,这是他做职业球员的能力,我也没有。”老王安慰了下赵娜,仔细又看了会球。

“中后卫还可以,有拿球能力,防守能力也不错,就是速度慢了些,但打个防守球员问题不大。”

“左后卫没套上能力,速度也偏慢,而且感觉还没进入发育期,但也是球感好,防守有股狠劲,回追很坚决,这种球员如果进入青春期一下成长起来,会立刻超车的。”随着比赛不断进行,老王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亮点。“这种球员在国内梯队选拔很难选拔的上,初中没有长期训练的话,很可能就流失了。他们未来选择去西班牙是对的。”

“中场10号的小技术太好了,对抗能力也不差,磕磕盼盼都能把球做的出来。里克尔梅的感觉,好古典的路数。”

“为什么现代足球还会有这么传统的踢法呢?”李桐也不理解,这种慢速古典中场已经好多年没见了,现在哪个球员不是快快快,恨不得频率都飞起来。

“这是没办法的选择。”老王深有感触,“这是一个足球家长最无奈的选择。我们的球队、俱乐部的精英队、梯队的球队都是层层选拔的结果,我们不由自主的会选择身体稍微好点的,因为成功概率高,这没有什么不对。”

“但作为家长,你没有选择。你爱上了足球,你的孩子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那都会坚持。这几个孩子在普通人中算身体优秀了,已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