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来也 第278章:汉胡同仇(2 / 2)

加入书签

不改好游猎的习惯,只是他能游猎之地已越来越少,而他自己也逐渐成为了金人的狩猎目标。

至保大四年,天祚帝已经失去了辽朝的大部分土地,自己也已退出漠外。十年战耗,他的儿子和家属大多数被杀或被俘,辽国的王公贵族们也降金的降金,归宋的归宋。

此时,只有少数几位大臣依旧跟随着他,在连丢三京之后,一路西迁至夹山之中。这其中,就有已经改任都宫事的萧德公。

三年前,已经丧失了大半疆土的天祚帝复国心切,却又刚愎自用。他不听劝阻,率军出夹山,南下武州,准备收复河东的州县。给果被金军杀得大败,所率之军大部分降了金人。

其时,作为萧德公最小的儿子,萧先达也跟随其父在天祚帝军中。萧氏父子忠心不二,一直保护着天祚帝苦战不降。

只是,此役之后,天祚帝已是精锐尽失,只能带着残部和族人四处流亡,如丧家之犬。

次年二月,天祚帝一路西行,在逃至河东应州境内时被金军追上。一场苦战之后,天祚帝被俘。萧德公力战不休,最终身中七箭,血透铠甲,倒在了萧先达怀中。

临终之前,萧德公叮嘱儿子,让萧先达率部向南突围,为大辽和萧氏一族留住血脉,以图东山再起。

急切之中,萧先达问及为何要向南。萧德公乃言,金人知北地乃是契丹人祖地,必有重兵拦堵,眼下之势往南或可避敌锋芒,而且向南越过雁门关之后,不远就是五台山,有群山掩护,大可有回旋余地。

言罢,萧德公气绝而亡。

萧先达草草掩埋了父亲的遗体之后,便率残部和族人一路南撤。待一路奔逃,辗转到达五台山时,三千余人只剩下了千余人,其中还有半数是妇幼。而五十岁以上的男丁皆自愿留下断后,已全部战死。

进了五台山之后,萧先达最终觅得了白马山这块宝地,就此占山为王,客居他乡。

而为了掩盖契丹王族的身份,萧先达也取其母汉妃孟氏之姓,改姓孟,再取其原名中的一个先字,遂叫孟宪。

因其自小也熟读汉书,对三国时第一猛将吕布崇拜不已,所以萧先达也入乡随俗,给自己起了个“黑奉先”的浑号。他还特意找铁匠打了一把方天画戟,作为自己的兵器。

在白马山落草两年有余,萧先达虽然是偏居山野,却始终不忘复国之事。因此,在河东之地被金人占据之后,他便树起了抗金大旗,引得四方流民纷纷来投。

加之王青来投之后,山寨经营有方,便渐渐将方圆十余里的山地纳入了自己的范围,其中汉人的人数已占十之八九。

虽然山寨中已是汉胡同居,但萧先达依然令契丹人独居大殿,而没有他的允许,汉人则不可进入大殿,违者立斩。

萧先达此举也是效法先祖的“南北之制”,将契丹人和汉人分而治之。

不过,若有战事,也是汉胡兵丁携手出战,共同御敌。而日常的赏罚奖惩,也是对胡汉一视同仁,契丹人有侵犯汉人者,亦难逃责罚,汉人有功者,亦受奖赏。

所以,山寨中的汉人虽有大殿不入之禁,但日常待遇也并无低人一等,汉胡之间也相处融洽。依萧先达之言就是:凡山寨之人,并无胡汉之分,皆为白马山之民。

萧先达之所以如此,除了他母亲本就是汉人,自己从小也读汉书,识汉礼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他心里清楚,若想在此站稳脚跟,继而完成复辽大业,光靠自己这千余族人是万万不能的,唯有广聚可用之民,才能和金人分庭抗礼。

其实,在得知汴京城破,宋廷二圣北狩之后,萧先达一度萌发了取消大殿之禁,让胡汉彻底混居的念头。因为,他知道,天下宋民如今对金人的仇恨已绝不亚于自己,完全可以同气连枝,共讨金贼。

如今,随着武松等人的出现,萧先达觉得,正是时候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