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 武道四重(1 / 2)

加入书签

张颠颠后颠非颠,直至怀素之颠始是颠。

师不谭经不说禅,筋力唯于草书妙。

颠狂却恐是神仙,有神助兮神莫及,铁石画兮墨须入。

金尊竹叶数斗余,半饮半倾山衲湿。

醉来把笔猛如虎,粉壁素屏不问主。

——《观怀素草书歌》贯休

……

颜真卿将白复领入另外一进院落,里面堆满了刻碑用的石料。当中有一块巨石,用红布蒙住。

颜真卿将红布揭开,这块巨石竟然是李斯的峄山刻石!

颜真卿道:“蒲州百姓在清理永济渠河道时,从水底淤泥出挖出几头铁牛和这块刻字巨石。

经我勘验,此巨石上刻字乃是李斯手书,应该就是峄山石刻。峄山刻石原在山东邹县峄山书门,据传毁于南北朝时期,不知为何会在这里出现。”

白复心道:“峄山到蒲州,相距千里,会不会其他摹刻碑?”

颜真卿仿佛读懂了白复的心思,道:“据说,为了歌颂始皇帝丰功伟绩,峄山刻石不仅是李斯手书,也是李斯亲自手刻。

透过刀痕见笔痕!

白少侠,你可以指为笔,顺着字体凹陷处凿刻方向,想象是自己落笔写字,借此感受一下李斯的笔锋。”

白复按照颜真卿所传方法,闭上眼睛,顺着笔画,慢慢感受字迹的笔锋。

颜真卿此言不虚。

刻石上的线条圆润流畅、精细圆整,没有任何的波动和扭曲。字迹圆融,浑厚似铁,外拙内巧,质而能壮。既是字,又是图案,如松柏傲立,如鸿雁飞翔。

铁画银钩,如琢如磨。

指尖从文字的凹陷中滑过,何时出锋,何时转圜,触手可得。

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是李斯攥住白复的手在写字。白复能清晰地感受到李斯落笔的力量,内息的流动,情绪的变化……

白复很快就与这块刻石建立了联系,他仿佛看见,一位干练的大秦宰相,挥毫泼墨,目光如炬,自信笃定、呼吸均匀而绵长。

“不错!应是峄山刻石的原石。”

白复猛地睁开双眼,频频点头,道:“这种荡平六国,一统天下的气势,不是御用石匠能刻出来的。”

颜真卿抚髯点头,道:当你对书者的字迹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后,除了用眼睛观察碑刻文字的笔法,也可用此法辅助判断碑刻是真迹还是临摹。

碑刻佳作,能最大化地将书者的很多讯息保留下来。

刻碑的法门一般有几种:一种是书写者直接写在石上,如欧阳询的《九成宫碑》。史料记载,欧阳询先用毛笔蘸着朱砂,直接写在石头上。然后,石匠按照朱砂字直接进行凿刻。

另一种是,书者在纸或绢上题字,然后请刻碑匠用另一张纸,将上面的字用‘双钩廓填’的方法描摹下来,再行雕刻。

这两种刻碑的方法,或多或少都会失真,与书者的本意有些出入。

唯有魏碑,几乎不存在失真的问题。因为在凿刻之前压根儿就没有草稿,是书者拿着刻刀直接在石头上雕刻的。

这幅峄山石刻据说是李斯亲笔所刻,所以感受极其明显。”

白复感慨道:“多谢大人指点,我在长安碑林临摹数年,今日才知有如此神奇法门,仿佛与笔者跨越时空沟通。”

颜真卿点点头,道:“刻石就是对文字的另一种时空转化。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东南西北与天地为六合。

书法是将宇宙缥缈不定的道转化为一幅看的见的字,篆刻是将一幅平面上的字转化为六合世界里可触碰的字。即使盲人,也可以通过手触,来感受书法的魅力。

与篆刻反之,丹青是将六合世界的山川河流转化为一幅平面水墨画卷。

这种能将洪荒宇宙、八荒六合中蕴藏的道进行转化的力量,让人最终成为万物之灵。

虎豹剽悍,鹰击长空,鱼潜深海,皆远胜于人。

人能降龙伏虎,射雕猎鲸,皆因能洞悉天地奥妙,将道转化为有形之物,驱寒避暑,衣食住行。

道可道,非常道。道不能明言,却可转化。

文字、语言、书法,丹青,音律、数术,武学都包含着道的转化。”

说到这里,颜真卿停顿一下,问道:“白少侠,你武功横绝天下,可知武学的尽头为何处?”

白复一愣,试探着回答,道:“纵横天下,万人莫敌?”

颜真卿笑道:“万人莫敌只能算武功高强,离武学尽头还差得远。

我修习书法的第一个阶段,注重每字的一撇一画,力争写好每一个字。第二阶段,关注字里行间,谋篇布局,让一幅字如同一幅画。

第三阶段,我能将自己的阅历、情绪融入书法之中,让情感自然流淌。字型、布局皆不刻意,无为而成。

第四阶段,我仍在探索之中。

我以书法之途推测武道,姑且妄言之。

吾以为,武道应有四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从飞禽走兽中领悟到武功招式,在打斗中战胜对手。

第二重境界,从武功秘籍中练出内劲,让力量更大,速度更快,跃得更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