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藩王先死,小朱笑醒(2 / 3)
朱元璋把辽、宁、燕、谷、代、晋、庆、肃王分封在九边,扼守边境要塞,直面外患。
这是外屏藩王防线,属于真正的战场!
把秦、周、鲁、齐、楚王分封在二线。
而且刻意与驻守九边的一线藩王,拉开了几百里的距离。
这是内屏藩王防线,就是为了当外敌来袭的时候,哪怕第一条防线全部失效,也有第二条防线作为缓冲,
在这个时候,朝廷就有时间和精力调集足够的粮草,组织足够多的人马进行反扑!
而敌人要想占领第二道防线以北的大片区域,就需要分兵驻守,这会消耗他们的兵马数量。
所以基本上到了这个时候,由于敌人的力量被分散。
他们还要治理地方,铲除隐患,彻底吞下占领的地方,不但是兵马,在很多方面都会牵扯他们的精力!
因此,这时敌人已经无力南下了!
这也正是政权在北方遭遇失败之后,一旦回到南方,就能够起死回生的原因。
也是北方的敌人为什么不一鼓作气,趁机夺取整个天下的原因。
不是他们不想,实在是力有不逮呀。
虽然苟延残喘,但总不至于国土尽丧失。
也不至于像宋朝一样,北方防线形同虚设,只要外敌入侵,就能杀至京城附近。
可是自从朱棣迁都北平之后,明朝就落到了和宋朝一样的情形当中,都曾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稍有不慎就兵马围城!
其中有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还有嘉靖二十九年,鞑靼土默特部领袖俺答发起了对明朝的战争
此外还有己巳之变。
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后金、蒙古联军绕过山海关,从龙井关、大安口等地进入关内,攻克遵化,直逼北京城下。
对京城进行了攻击,但是始终没能攻破城高墙厚且有大炮防守的北平城,随着明朝后续援军的不断赶来,皇太极决定撤兵,大明都城宣告解围。
一个被人打到都城下的王朝,还有什么尊严可言?
一个被人打到家门口的皇帝,在朝廷和百官当中又有什么威严?
设想一下,如果朱棣没有迁都北平,北方的两道屏障仍然存在,或许大明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第三条防线,是在西南和湖广,这是为了防备西面的敌人,彻底巩固政权。
而在京城周围,则没有分封诸王。
朱允熥知道,刚才马和的话还没有说完。
其实北方两道屏障的设置,对藩王也是一种天然制衡。
一线外屏藩王如果造反,有二线内屏藩王在中间顶着,这就会导致他们的造反很难成功。
二线内屏藩王如果造反,有一线外屏藩王负责包抄后路,配合中央两面夹击。后者的造反也很难成功。
所以他们是互相辖制,互相制衡。
总不至于所有的藩王一同造反吧。
人聚在一起都是讲究利益,皇帝的宝座只有一个,谁能不争不抢?
而京城附近因为没有藩王,不担心重演西晋藩王反噬皇权,导致八王之乱的一幕。
也不必担心像唐朝一样,边境藩镇造反,皇帝拿藩镇一点办法没有。
在历史上有许多人批评朱元璋,说他分封就是为了宠儿子。
其实这话有失偏颇。
因为朱元璋如果真的是为了宠爱自己的儿子,何不把他们纷纷到南边富饶和平之地?
这样也可以享受安乐嘛。
还不用担心藩王执掌兵权,对朝廷造成威胁,不至于将来中式之间产生战争,和和美美,何乐而不为呢?
不敢朱元璋在这件事上有没有私心,但他的出发点、侧重点,总是在天下!
他是为了天下的安稳考虑,这才如此分封诸王。
在电视剧汉武大帝里,刘彻就曾经感慨刘邦为什么不把那些藩王封在北边!
其实自私一点想,站在汉武帝的那个位置上,谁都会心中不平!
凭什么自己要和匈奴人竭尽全力的展开战争?
而那些藩王在后面吃香的喝辣的?
要是真把藩王封在边境……
这样先和敌人打仗的是藩王,就算是打不过要死人,死的是藩王!
皇帝笑都能笑醒!
朱元璋这么做,就是要把权力捏在自家人的手中,避免出现权臣乱政的局面。
而大明的藩王,与西汉和西晋有所不同。
明朝的分封,更像是朱元璋仿照元朝诸王出镇制的翻版。
藩王没有地盘,所谓的地盘就是王府。
藩王也不能拥兵自重,所谓的拥兵权,就是自己王府的护军,最多只有三卫兵马。
朝廷的军队,没有朝廷命令,藩王调不动一兵一卒。
因为这些兵马虽然会受他们的节制,实际上上下官员都是由朝廷任命的!
甚至就连他们的卫兵,也是由朝廷调派而来,在需要的时候也是需要上战场的!
而且明朝的藩王在没有地盘,没有兵权的情况下,实际地位只相当于总兵。
他们与总兵的区别,只在于他们是皇子的身份而已!
所以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