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任强离职背后(2 / 3)
整个会议,江山都在剖析论据,以证明自己这个论点的正确性。任何的道理,都有其使用条件,这句话也不例外。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或者是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一定要少听他人讲道理,多看他做的具体实事。原因有六,一,任何当时觉得多经典的话,都有其局限性,甚至是错误的,相对于做具体的事情,本身就没有对错之分,做了就是做了,都是实实在在的。为什么一个人长大了,就会发现,其实以前自己认为对的,或者自己总结的经验、道理,后来再看就没有那么正确了,就是这个道理。二,任何人说的任何话,都有其目的性,成年人的道理往往就是理由,理由就是借口,借口的背后一定是目的,也就是说,任何表面听着,不管多么冠冕堂皇的道理,其实背后都是别有用心的。既然这样,与其听道理,不如看具体的实事,基于事实的判断,要靠谱程度要远远大于所谓的道理。三,实践高于认识,实践中不懂的学了立马就可以用,但是认识了,学习了,大多数都没有用,都只能在脑子里库存着。单纯的学的东西,不仅你认为好的,你学不会,甚至你觉得很一般水准,你去做还都不一定达的到他那个水准。四,少说道理,多做实事,和底层逻辑,和人性也有很大关系,毕竟嘛,说着容易做着难。挖掘一下这句话的背后,其实也有其逻辑的,比如人年龄越来越大的话,就比较喜欢说道理,而且说的过程中还喜欢演绎,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添油加醋,而恰恰这个时候更有价值的事情,就该多做点实事,但是大多数人就不能明白这一点。五,道理这个东西实在太虚,因为哪怕大家都是一样的感悟,但是大家的成就、段位,稍作观察就知道,其实是天差地别的,不管从哪个维度来说。哪怕大家都说出来一样的话,但是和彼此最真实的自己,也没有多么必然的关系。六,所谓四十而不惑,就是你不知道的东西多的去了,到了一定年龄不要再问那么多为什么,你一定要问自己,你真正做了什么?这更关键。
如果再延伸一下,作为每个个体,不管是判断外面的人和事,还是作为自省,都应该少在道理上打转转,多做些具体的事情。当然上面说的这些,做文字工作的人要除外,比如写作的人,写作之前的构思,或者突然的灵光乍现,想出的道理,也就是做文字工作的理解,这里肯定想的越透彻越好。毕竟这个是输入,只有这个输入够丰富够深入,输出的时候才会显得游刃有余,也就是所谓的降维打击。
如果再把这个道理,延伸到公司管理,判断职场那些事,也可以。大家可以回顾下身边那些优秀的团队,凡是那些很少说道理,总是多做具体实事的公司,都发展的不错;而那些公司发展不错的公司,大都是很少说道理,特别是很少有泛滥的情怀,大多数都比较直接,比如鼓励做什么,就直接拿钱奖励,而且是重金奖励。当然,通过上面这个逻辑,也可以检测一个人是否优秀,一个团队管理者是否优秀。
这天周会临近结束,关于售后存货积压愈来愈多,章龙在会议上苦口婆心的训斥大家,说希望各个部门负责人,以后可以上点心,有事没事多想想怎么处理掉这些存货。大家虽然表面上都点头答应,但是章龙心里知道,如果想通过这种方式解决这个问题,那一定是徒劳无功的,看来还得想其他办法。于是会议结束,章龙就把刘才、江山喊到了他的办公室,想听听两个人的想法。
江山说,章总,你真想听实话?章龙说,你说。江山说,我只是陈述一个过去的案例,如果这样的问题,出现在以前一二三智能集团,那时候公司肯定会用各种激励办法,加大奖励力度去解决这个问题。章龙说,你的意思,还是奖罚。江山说,是的,这样大家才会真的有动力。章龙打断道,算了,不是所有问题都能通过钱解决掉的。江山听章龙这样说,只能选择了闭嘴,按照以往经验,再说下去,还容易激发两个人的争论,关键是于事无补。
虽然是个小分歧,但是直到第二天,去老丈人家,江山大脑还是被这个问题困扰着。为什么自以为的好相处,但是关于某些问题讨论时,和章龙经常还是会有矛盾呢?好像老丈人白胜,在这方面表现的就很好,就自己看来,他很少很少与人意见相左,就不要说争执了。比如和白胜,每次谈论问题都是笑呵呵的。
当江山把这个类比,和老丈人白胜说了后,白胜笑了。白胜说,江山,我想对此,你肯定深度思考过吧?江山说,爸,和你说实话,我想过,但是感觉原因很复杂,想不明白。原因太多了,比如每个人,从小到大的生长环境,过往经历,个人知识储备、三观、性格等等,都有可能是分歧的原因。白胜说,说复杂也复杂,但也不是没有逻辑可言的。比如人与人交流,比如个人思考问题,不管有意还是无意识,往往都会受下面这些因素影响,甚至顺序影响力的大小。我们每个人几乎无时不刻,不受这五个因素影响,谁能玩转这五个影响,谁就会比其他人提前走出来。第一,境界修为,其实就是一个人长期的行为思考习惯,也就是个人长此以往的脾性,包括受成长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认知,其实就是一个人长期的思维定势,不断学习的能力,知识储备,以及长期思考的方式以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