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圣人亦皆人臣(2 / 3)
「宿主你要觉得心里憋屈,那我这个系统小助手也陪着你行这个祭祀礼怎么样啊?」 「不就是要对着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周公、孔子分别三拜一叩嘛!忍忍就过去了。」 「宿主你要是实在不高兴,可以效仿明神宗,借用这殿东房所陈列的诸圣神位,好好地敲打一下阁臣。」 朱由校没好气地问道,「这里面又有什么我不知道的故事啊?」 启明科普道,「虽然宿主你对这套礼节不屑一顾,但是文华殿的这间殿东房,在外臣们眼中可是神圣无比的,这寻常时候,他们是想进也进不来的。」 「不过在隆庆六年,也就是明神宗刚刚登基的时候,张居正与吕调阳却有幸奉旨游览过这个房间。」 「当时明神宗将这房中的所有神龛朝这两位阁臣一一介绍了一遍,尔后又问道,为何要将这帝王九主南向而立,周、孔二主却以东西向而列呢?」 「张居正便回道,周公、孔子虽是圣人,却皆为人臣,故而应将帝王九龛陈置于上,以周公、孔子陪侍两侧。」 朱由校啧啧道,「没想到明神宗年纪不大,心眼却是不少,瞧瞧他这问题,活脱脱一小白眼狼啊。」 「幸亏张居正反应快,那时候他要答错一个字,恐怕不等他去世,明神宗便已容不下他了罢?」 启明道,「宿主,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你不舒坦,那外面在风里等着的人应该比你还要不舒坦,你应该要感到庆幸才对。」 朱由校沉默了一会儿,道,「所以为了摆脱这个‘通过比烂才能感到些许幸福’的世界,我一定要努力完成主系统的任务。」 行礼完毕后,朱由校便自行出了殿东房,在宦官们的簇拥下,往川堂而去。 根据惯例,经筵与日讲皆于文华殿举行,只是经筵一般在文华前殿举行,日讲则在文华殿前殿与后殿之间的川堂中举行。 川堂与文华殿的前后殿同位于“工”字形台基之上,川堂大约就相当于“工”字中间的那一竖,具有贯通前后两殿的“穿廊”功能。 与后世人的想象大相径庭的是,川堂中的御座和书案并不高大,在朱由校眼中,这堂中的讲幄摆设,倒不如他在现代拍古装剧时布置得宽敞华丽。 朱由校坐定后,侍立在侧的魏忠贤便躬身长揖,高声传旨道,“先生们进殿来。” 前殿的宦官们听得呼声,这才抬手开启了文华殿殿门,在殿外恭候许久的六位讲官与四位阁臣便分左右两列鱼贯而入。 经筵讲官和日讲官的遴选标准是“学问贯通,言行端正,老成重厚,识达大体”,即不仅看其人的学问才智,更注重受选者的道德修养,故而这一职位一般由翰林院各官担任。 原来的讲官人数定为四至五人,后因任务繁重,在万历年间增加至六人,天启二年时,内阁曾欲将讲官增至八人,但明熹宗以讲官“额设六人,今经已久”及“进讲殿窄”为由拒绝了这项提议。 因而今日站在朱由校面前的,是顾秉谦、丁绍轼、黄立极、冯铨这四位阁臣,以及韩日缵、王应熊、骆从宇、施凤来、孟绍虞、钱龙锡这六位日讲官。 此十人小步趋走入殿,到得御案前,齐齐跪下,朝着朱由校一拜三叩。 虽然每回给皇帝讲学时,真正御前授课的只有两名讲官,但是出席日讲时,却并无“轮值”一说,所有讲官必须一同在皇帝跟前露面,即使另外四名讲官的职责仅仅是侍列在侧。 朱由校见得这十人一进来,就将这川堂填得满满当当的,于是忍不住便想,明熹宗之所以拒绝增加讲官人数,说不定还真是单纯因为他读书的地方太小,挤不下这么多人,并没有什么深奥的政治原因。 待阁臣和日讲官行罢君臣之礼后,两名讲官出列叩头,待第二次叩头完毕后,一名宦官便走上前去,将一根硃红牙籤递入讲官手中。 同时,另一名宦官膝行着接近御案,垂着头替皇帝翻开当日日讲所需的书本讲义,并小心地用铜尺压平。 整个过程缄默无声,秩序井然,从宦官到讲官,人人轻车熟路,默契十足,只有朱由校这个现代人从眼前的场景中感到了一股说不出的压抑。 其实要单论起仪式来,今日的这套流程还是有所省略的。 按照成例,倘或在前一次日讲中,皇帝对讲官或阁臣有过恩赐,那阁臣在入殿拜首之后,还要代表儒臣们对皇帝“致词”谢恩,皇帝则要口答“知道了”三字,以表敬重之意。 好在明熹宗并不像他爷爷明神宗一般乐于给阁臣们赏赐吃食玩物,否则朱由校的不适感还要更加深重一些。 朱由校羞愧地想,他之前之所以会那么自然而迅速地进入“明熹宗”这个角色,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刚刚穿越来时,面对的是以魏忠贤为首的一群太监。 他想他打心眼儿里,就从不认为被阉割的男性在人格上与他是平等的,所以在内廷的那一亩三分地中,他演皇帝演得是惟妙惟肖,毫无压力。 而当他亲眼看见,他固有观念中的,与他同等地位的男性在他面前露出这般俯首帖耳,心悦诚服之状,他的内心才扎扎实实地受到了冲击。 朱由校赶紧召唤出了启明,他发现只有启明那颗永远梳着双丸子头的小脑袋凑在他旁边时,他才能坚定地以为自己与这吃人的封建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不料,启明刚一出现,就盯着那手执牙籤的日讲官『哇』了一声,「宿主,今天给你讲课的,竟然是钱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