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封禅泰山,比肩秦皇汉武?(1 / 4)
这几个军士据说是守城的,战役发生在金国弃城离开,从南京到洛阳,当时他们驻守中间的一个小县城,守军不过几千人,金军大军来攻,举国之兵十几万。
高丽人坐的比较远,根本听不到上面说什么,身后还有人比他们坐的更远。
现场还不安静,人群中经常发出欢呼声和叫好声。
整场听完后,高丽人连一個字都没有听到,但身边身后的百姓们都好像很兴奋,听的很清楚的模样。
最后讲完后,现场不知是谁在振臂高呼,大宋万岁,陛下万岁。
然后越来越多的百姓也加入到其中跟着大叫。
几个高丽人花了几十文钱,一个字都没听清,然后迷迷糊糊跟着散伙的人出来。
到了外面他们才回过神来,赶紧找人问问,刚才都说了啥。
那人也说没听清。
高丽人说,那你叫的一头的劲?
那人傻笑,大伙都在叫,我不也跟着叫么。
接着又对高丽人道,书院墙上会贴出来,如果识字就去看看。
高丽人只能去看。
现场的公告写的相当煽情,洋洋洒洒好几千字,把书院右边墙都贴满了。
公告里先把几个军士家庭背景说了一遍,比如有个姓宋的军士,开赴前线前,家中母亲病重,原本上官指挥允许他请假回家,看母亲最后一眼,但姓宋的听到要杀敌报国,有机会收复河山,毅然决定不回家。
中间又把几人守城时的画面写的和似的,连高丽人看的都热血沸腾。
在公告的最后,几个大字写在书院墙上:“保家卫国,抵抗鞑虏,人人有责。”
高丽人信没信不知道,反正城中百姓们是相当激动,而同样的事情,也陆续在大宋各地进行着,各地都有退役回来的军士在宣传他们的事迹,这些激动人心的英雄事迹也会鼓励着一代又一代大宋子民,为保卫大宋,延续汉人政权,踊跃参军,投入战场。
-----
临安城。
赵与芮正在火器局机械司。
今天机械司给他用水力钻床钻了一个钢管出来。
赵与芮正拿着钢管在看,铜管长约半米,孔径像枪管,外壁也比较光滑。
结果还算不错,但过程相当麻烦。
他一边看,火器局的工匠官员们一边向他解说中间的辛苦。
这让他感觉,穿越后打造火枪,相当不容易。
赵与芮早就想打造火枪了,毕竟这是所有穿越古代的主人公第一件想干的事,他连燧发枪的图都画的了个大概,当然,零部件他自己也不熟,只能靠想像,准备了好几年,这件事才开始干。
据官员们说,仅这根管子,就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才打造完成。
管子需用百练精钢,即用熟铁一次次锻炼,仅这步就要好几天。
接着要把外围弄成圆形。
最早他们想和明末一样,以钢板卷成筒管状,这样比较简单。
但赵与芮要求钻孔,所以只能先把外围弄成圆形然后再钻孔,这步可以用模具法,倒也省事。
第三步钻孔用水力钻床来干,钻头比枪管材料多练了几次,韧性更好,但就这样想钻进去也不容易。
官员们两头钻,左边钻会换右边,基本一刻钟换一个钻头。
用了十八个钻头才完全钻好。
而一个工匠打造这十八个钻头,就要半个月时间。
如果是一个工匠带几个工人干这事,一个多月才能干出一根管子,相当费时,费力。
而且这还是半米长的,显然不够造枪,还没有精加工。
赵与芮听完后微微有点沉默。
加工枪管最大的难度就是钻孔,钻孔最大的难度是钻头。
除了钻头的长度外,还得有耐用的钻头,才能干这件事。
他们的钻头主要用来削木,钻木,钻熟铁,消耗就挺大的,如果用来钻精钢损耗相当快。
而且受限于这个时代的工艺,他们的钻头前面是十字形的,比较粗糙,需要先用模具做出来,然后精修,打造钻头都要好久。
赵与芮试过用打造出来的钻头,再切钻头的膛路,同样不经用,用模具造钻头是最快的,当然质量也差。
“那就用卷起来的方法。”赵与芮感觉现在工业还没发展起来,只能先用土方法,即卷管法。
卷管法简单易行,但不经用,估计打二三十枪后就得爆废。
当天赵与芮在火器局决定用卷管法,打造枪管。
枪管长度类似鲁密铳,分大小两层拼接套合,长度约在一米二左右,重量约六斤半,加上后面的部份,约一米五,重九斤。
这个长度和鲁密铳相似,重量比鲁密铳重了约两斤。
重量加重的原因是赵与芮要加重枪管壁,增加枪管使用次数,至少得达到三十枪甚至五十枪的使用寿命。
火枪的枪管改成卷管法后,枪管打造就简单了,后面就是其他部件。
大部份常用部件赵与芮自然能记得,板机,击锤,火门,瞄准装置,为此他还专门让木匠做了个简单的木制火枪。
这火枪比较简单,只有板机,火门等几个零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