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凡驱百姓来攻城者,皆可杀(1 / 2)
孟珙刚来时,以二十多岁出任都司都指挥使,崔与之相当震惊。
不过了解他是孟宗政的儿子后,再和孟珙一接触,发现其确实相当有水平,也比较认可。
孟珙闻言,知道崔与之想考自己,他想了想,缓缓道。
我朝已取凤翔,当优先防守凤翔,重点经营天水军和西和州等五州三关,再加固大散关和凤州---诸地互为崎角,形成阶梯式防御---层层消耗---。
他的思路和当年吴玠兄弟差不多,但又加入了皇帝的想法,优先考虑到人。
因为他知道,不管什么雄关坚城,没有适合的人选坚守,完全无用。
‘扼守四川,用人为上,良将贤臣,抵十万雄兵。’
从地图看,过了凤翔,就是南宋的大散关,两地约一百多里。
蒙古入宋时,也是先取凤翔,再破大散关。
实际上只要守住大散关,蒙古就很难进来,历史上拖雷兵分两路,一路绕向天水,一路怎么攻破大散关的,也没有记载,反正是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了大散关,很可能守军降了。
因为当时有抵抗的各城,各关,基本都被记载屠了,而且拖雷进军前两年的南宋制置使杜如渊上任,没有积极经营关外五州的大门大散关,搞不好当时也荒废,根本没守兵。
现在孟珙计划先守好凤翔,驻军两万人左右,城中放两万户百姓,屯田种粮,并存放一年以上的粮食。
百姓青壮平时也用来训练守城。
若有敌军至,固城死守。
南宋现在和金国联手,正在迁移关中所有百姓,包括凤翔以西,与西夏之间的所有百姓。
这样做的后果是,除了凤翔以南的大散关外,方圆数百里没有人烟。
蒙古兵要再到凤翔,别说一年,十天半个月不打破凤翔,就要考虑到粮食供应。
因为四周几百里没有吃的,你也没有民夫用,你就是十万大军团团围住凤翔,只要打不破,你就只能退兵。
崔与之闻言,驻军两万够吗?
孟珙道,够了,金国也才两万驻军,而且只要像陛下那样训练兵马,纪律严明,令行禁止,末将有信心,两万人马,加上城中青壮辅助,蒙古就算来十万兵马,也打不破凤翔。
更别说咱们现在有陛下的火器支持。
崔与之含笑点头,也表示认同。
孟珙的战略下,凤翔两万兵,两万户百姓,天水五千兵,一万户百姓,西和州五千兵,一万户百姓,成州、阶州、凤州皆是如此。
这样就是优先凤翔,然后重点五州三关(三关是七方关,仙人关、武休关)。
孟珙说的基本也是吴玠兄弟留下的策略。
“欲守三关,必守五州。五州不守,三关不固”。
南宋就是在郑损手中弃了五州,被蒙古轻易破了三关。
但孟珙用了皇帝的方式,重点说到了数据和用人。
即每州每关多少人,存多少粮,能抵抗多久都做了预算。
孟珙甚至按照皇帝的说法,各州的城墙加固到多高,护城河多宽,也都要有标准。
像现在大散关的八米城墙肯定要加固,至少要加固到十米以上。
现在大宋正在迁移所有百姓,南宋这会很多城池没有护城河的,孟珙还要开始挖护城河。
挖完之后,你蒙古来攻,方圆百里找不到人帮忙挖土填沟,要么你自己带民夫进宋境,要么你用精兵亲自上阵,到时攻城难度会大大提升。
另外新到的火炮,优先分配给五州和三关,还有凤翔,大散关,其余四川境内的城池都可以不用。
这些地方攻不破,蒙古兵就进不来,这些地方被攻破了,其他地方也很难守。
孟珙最后道:“陛下说了,天下没有攻不破的关城,战场上最重要还是看双方主将的发挥,所以各关各州,都要选用贤能,忠于大宋,能死战而不退。”
“要让来犯的敌人,每攻一城,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说的好。”崔与之抚掌而庆,不停的点头。
崔与之所想和皇帝一样,不管在哪,主要还得看人,所以历史上他向朝廷举荐了大量的人才。
比如此时的南郑知县郭正孙,大散关守将张宣都是他推荐的。
郭正孙已经前往凤翔任知府,郭正孙能力非常强,虽然是文官,也能打仗。
“守关文武,都要精挑细选,过些天,本官会亲自走遍三关五州,确定武将人选。”崔与之这时沉声道。
孟珙脸露尊重之色,崔与之这把年纪,还要在各地奔波,真是尽心尽力。
各地的文官崔与之基本选好了,很多都是他以前在四川的旧部,但是武将变化比较大,崔与之要每个人亲自见面,考核后才决定。
已经确定的地方主官人选中,凤翔由郭正孙知府,孟珙大哥孟璟驻守,天水军由忠义军总管田燧和凤州教授张叔寅。
田燧在历史上率一千四百余军民于马岭堡阻击蒙军,血战三天全军覆没,也是相当勇猛,张叔寅死守凤州,城陷后被杀,都是大宋英杰。
西和州知州由洋州通判张度接任,阶州知州由凤州通判李寔接任,成州知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