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老朱悟道,帝王之术(求收藏,求推荐,求追读!!!)(1 / 2)

加入书签

朱元璋按着张丰的话,让兵部传信给南雄侯赵庸。  此时广州的曹直、苏文卿以及联合山区农民单志道、李子文等人起兵。  战船一千八百多艘,其余士兵也有几万,最先占领了番禺,然后是清远、大罗山,接着继续一步步吞食,把目标瞄准了东莞、肇庆等县,速度之快,让整个大明都为之震撼。  曹直长期在沿海地区活跃,出了名的海贼,这一次他们也是谋划已久。  各个重要的战略要地都曹直的人拿下,据险而守,官兵连连败退。  赵庸从海阳返回来,已经不敢轻易深入了。  敌人还在占领的区域趁机发展,声势浩大。  曹直这次叛乱,一直持续到年后,暂且不表。  毛骧在监牢这边,早就为朱元璋准备了休息办事的地方。  从午时到现在,就这么一点时间,毛骧已经把郭恒表面的资料整理出来了。  朱元璋看着郭恒的记录,说道:“倒是看不出来任何贪婪的样子。”  说完,把卷册放在一旁,没去理会,朱元璋也知道,表面上的这些是看不出来,还是要等接下来的调查。  毛骧见状也退下。  房间内就剩下朱元璋和他两个儿子。  “咱于几年前,便说过,《道德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朱元璋几年前就对《道德经》赞不绝口,还亲自做了批注,“今日听张天师提出的‘矛盾术’,更觉得是道德真经内容的升华,甚至更高一次层次,你们两兄弟都来说说自己的领悟。”  《道德经》每個人都能从中看到不同,道士看到了道法,工匠看到了技法,武将看到兵法,帝王看到了治国与驭人之术。  朱标早有所感,站了出来,说道:“父皇,儿臣听张天师的矛盾术,总结了几个点,其一,乃是对立与统一,其二,乃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其三,便是特殊性与普遍性!”  朱元璋眼前一亮,朱标一句话总结了张丰整个矛盾术的特点。  “好啊,这里面还有一些,是张天师没有说到的吧?”  朱元璋问了起来,张丰说到了宗王供养制度为主要矛盾,说到了宗王供养制度的特殊性,至于次要矛盾和普遍性,并没有直接提出来。  显然这一些,是朱标自己补充起来的。  朱标拱手说道:“父皇,张天师最开始说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矛盾并不是单独一个面的存在,按照这么理解,那有主要矛盾,必然就有次要矛盾,有特殊性也就有普遍性。”  朱元璋听的心中颇为畅快,果然还是太子让自己满意,再看向朱棣。  朱棣却没有这样的感悟,满脑子想的是广东的战斗,鹿步那里真的有埋伏?闫钝和张惠加入真的就能解决这场战斗?  一切要是都按着张天师推算的那样,那以后战斗还需要什么,一个张天师就够了!  “老四,你呢?”看到朱棣在那里出神,朱元璋开口问了一句。  朱棣缓过神来,说道:“父皇,儿臣想说的,被大哥说了,我想到的,跟大哥想到的一样。”  朱元璋脸都拉了下来,不过也没有多说什么,毕竟太子只有一个,老四比不上老大实属正常。  “你们两个还是没有深入的去领悟。”  朱元璋对《道德经》本来就有很深的领悟,如今被张丰这么一说,升华起来,更加感觉到不一样。  看到朱标和朱棣两人还没有全懂,朱元璋说道:“矛盾术最主要的四个字,就是对立统一,这里的‘对立’是什么,就是战斗!”  听到朱元璋的话,就连朱标和朱棣都大为惊讶。  在朱元璋眼中,对立就是战斗,是具有斗争性质的。  “张天师的话说,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旧的矛盾解决,新的矛盾又会立即产生。”朱元璋一边说,一边回忆张丰的话,一句句都是真知灼见,“当然,这种战斗的模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你死我活,是互相对抗的,一种则不是,是非对抗的存在。”  “还有一点就是张天师说到的‘统一’,这是什么,这就一种相互存在,一种相互制衡,利用矛盾,达到平衡,协调,这就不止在事物,而且还在人。”  说到这里,朱元璋饱含深意的看向朱标。  “听明白了没,这矛盾的制衡是什么,就是帝王之术!”  经过朱元璋的剖析,把张丰的矛盾术解释出来,这种平民用了能解决普通问题,帝王用了能解决国家问题,还能解决大臣之间的问题,在朱元璋眼中,便是帝王之术。  朱棣双眼瞪大,喃喃道:“帝王之术,张天师在教二哥帝王……之术?”  朱标内心呐喊,那是张天师要教自己的,让老二学完带来给自己的!  现在朱标巴不得换朱樉出来,要是能够进入监牢中跟张天师学几天,一定会更加不一样。  “这自然不是老二学的会的。”朱元璋一点不担心朱樉学帝王之术,明摆着告诉他,他都不一定能学的会,“今晚要继续好好听,张天师这些本来就是想教给你的。”  之前朱樉说是太子朱标问的“所得安在”,张丰才由此把问题拿出来,让朱樉学会这些,再去告诉朱标。  在朱元璋眼中,这就是要教给太子的。  “是,父皇,儿臣定然好好学,并记录好张天师的话,回去也会反复学习。”  朱标明白这矛盾术的重要之处。  在朱元璋看来,这就是帝王之术,这一套学好了,以后便可制衡朝廷大臣,而且大小事情都可以通过这一套方法来研究和分析。  朱棣内心一直在想着张丰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