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古墓来电之平叛(1 / 2)
薛异人望着桌子上的小碗小碟,问道:“他们能吃的东西,我们也能吃吗?”
大陈也奇道:“这些鸟食一样的东西,要吃多少才管饱呀。”
南存辉佩服二位大神,都什么时候了还在计较吃得好不好,顿时哭笑不得,说道:“能不能吃,要看你的小人未婚妻怎么说了!”
只听女首领说道:“这些臣民还算是善良的,他们只是因为害怕而做出的本能防范而已。在另一座稍大一点的城邦,有很多人直接对地表人恨之入骨,幸亏你们先遇到的是我们,而不是跑到大城求救,否则早被撕成碎片,喂给那些怪物了。”
薛异人问道:“难以理解,你们深藏地下,难道都跟地表人有过联系?”
女首领道:“不是有联系,而是以前大家本来都是地表人。”
随即,女首领率先端起碗碟,开始就着里面所盛的食物大快朵颐。
她边吃边讲述地心人的来历。
原来不知从什么年代开始,地心人祖先就诞生在凯南这片山林广阔、溪流纵横、田畴肥沃的土地,靠辛勤劳作生存繁衍下来。
在日复一日的生产生活中,为对抗各种各样的灾难以及抵御外敌入侵,地心人的祖先逐渐意识到,只有互相团结起来,才能更好地求得生存。
于是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语言和不同生活习俗的村寨部落,便联合起来,集成了九部联盟。
地心人的祖先管这个部落联盟称为南町。
从此,地心人居住的这一大片区域就成了南町故地,他们的君长亦被后人称为南町王。
距今1300年前,与华国一代雄主武帝几乎同时代,南町出了一位出类拔萃的王爷,他的名字只有一个字,叫波。后世经过考证,叫他吴波,史称波王爷。
波王爷眼光独到,奋发图强,一心推动南町的长足发展与进步。当时南町国南有趾南,东有哀牢,北有雨郎,西有南境。
这几个大方国常怀吞并周边小部落的野心,互相征伐是常事,由于南町国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险要,方国之间打仗争的是资源,有时眼红心跳就冲杀进来薅两把,为此南町经常处于危险境地。
华汉武帝继位后,北伐野匈,西通异域,发展经济,振兴学术,四方百姓心向往之,波王爷从无数大事处理中看到大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并非常向往华汉文化,于是制定了南町国“内附大朝”的基本方针。
大汉武帝五年,内政基本稳定,武帝开始着手解决趾南王叛乱的问题,他采取区别对待措施,对西南夷诸邦施加威压,加以利诱,凡愿意归附的施以财帛王爵利诱,为设置郡县作各种准备。
波王爷审时度势,很快率部归附了华汉,从此南町人民正式成为华国大家庭的成员,其世居之地正式列入华国版图。
在历次战争中,波王爷因为平叛归附有功,被武帝封为侯,使南町国与古雨郎国、古南境国形成鼎立之势。
平叛发生在公元前86年,华汉武帝病逝,昭帝继位,开始在南境、西川诸邦间推行郡县制,并派汉官到这些郡县任职,加强统治集权。
西川地区各部不服,趁机造反,甚至把朝廷派来的太守都杀了,之后反抗者又与汉廷将士大战,大汉派来的将军由于轻敌冒进,误入山间沼泽地,战死和溺水死者高达千余人。
为平定反叛,昭帝听从老臣们“以夷制夷”的计策,派出密使带着重礼找到南町国吴波,希望南町军队能配合中央军作战,吴波早就想找时机向华汉表达忠心,欣然答应。
限于当时生产力所限,南町国通常在出征前,把战争的胜负寄托于祭坛祭祀和卜算。
波王爷率部出征前,在国都气势宏伟的祭坛杀牛祭祀上天,熊熊的篝火中,大祭司从煮熟的公鸡中取出股骨,插上竹鉴,通过观察竹鉴的形状,断卜吉凶。
大祭司摇晃手中的竹鉴,突然开口说道:“此战将俘得银钱及牛马、俘虏无数,杀贼千百,大吉。”
南町民众皆大欢喜,军队士气高昂,择吉日吉时而出征。
南町人滨水而居、自幼习水、善于操舟、长于水战,波王爷率部借道洪州洪水河、通海进入滇湖地区,再通过金雄而入长理。
南町国军队装备精良,不仅有骑兵冲锋陷阵,还有一支用强弓毒弩箭武装的精良部队。
史书记载:“战斗者三千兵以上,弦毒矢利,以数发,矢注如雨,所中辄死。”
面对如此强悍的虎狼之师,各方国临时拼凑起来的反民顿时闻风丧胆。
在协助华汉平叛的战役中,波王爷率南町将士勇猛杀敌、所向披靡,半年破了西川,捕获俘虏几万名,得牛羊几十万。
由于战功显赫,波王爷不仅得到华汉昭帝册封和赏赐,由侯晋升为王,更使南町国进入全盛时期,扬名九州大地,载入史册。
奈何人力有尽时,公元8年,波王爷病逝,南町进入邯王时代。
此时华汉王朝皇室正统衰微,遭遇篡位的王莽,倒行逆施,认为“四夷称王缪于统一”,实行“削贬边夷”政策,下令贬南町王邯为侯,收回印绶。
邯王当然拒不从命。当时南町百姓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