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六章(4 / 6)
写道: “诸葛未亡将复汉”。 嘶——很难评。只能说时代的局限性。】 这点老朱倒是没觉得什么。 “嗯,按照那后世的阶级史观,身为既得利益者,他不反元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反正,也为我们大明做事了。一些事情,也就不用太过计较了。" 【洪武18年,茹推荐隐居的刘三吾出仕。 25年女婿户部尚书赵勉因贪污处死,女儿刘良玉受牵连被黥刺发浆襁房。刘三吾引退。 26年2月,外孙单庆,因蓝玉案坐罪而死。27年9月再次起复。】 老朱呵呵一笑,对自己当时虚空索敌却劈中了赵勉一事,颇为自得: “咱早知道,那赵勉不是个干净的。”目 【除了南北榜,他最出名的一件事,是帮老朱编了“孟子节文”。 实录里没有相关记载,但有洪武27年的《孟子节文》书留存。书的序言写,删掉了多少多少,书本以外的部分,课试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 ——类似于给你画了个考试范围大纲。 永乐7年,时任考官邹缉等,出题有《孟子节文》及《尚书》、《洪范九畴》,偏经论题被御史劾奏,获罪。 超纲要被处罚的。 那删了什么呢?民为 贵、君为轻一类不利于统治的言论。仁政一类和法治相对冲突的部分。这当然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了,流传千年的典籍,只有不自信的人才夹夹夹。 不过,老朱还不至于离谱到为了推广删减版而焚书坑儒,且朱棣在永乐9年废止了《孟子节文》,后来它就消失无踪了。】 刚刚还呵呵笑的老朱,脸上迅速聚集起了浓浓的乌云。 "什么叫做不自信?咱自信得很!" 朱棣劝他爹:“爹啊,干脆别搞那《孟子节文》,正好您现在不还没搞吗?” 老朱不高兴: “咋?你也觉得这是件很丢脸的事情?我给你这永乐大帝丢脸了是不是?你搞永乐大典,就是保存文化财产,我划个考试大纲,就是如秦始皇般焚书坑儒的暴君了是吧?在你永乐帝的衬托之下,我是越发的见识短浅,心胸狭窄了,是不是?" 朱棣发现他老爹是会递进的。 他连忙道: "爹啊,您在说什么啊!我永乐七年的时候,也听从您的教导啊!就算丢脸,我们也一起丢脸啊!" 老朱怒气腾腾: "好啊,你果然嫌我丢脸!" 打起来了!打起来了! 现场里,大家不敢直呼此话,便在心中直呼此话。朱横当即跳出: “来人啊,给我把老四的嘴封上!”互相伤害的父子两,一致对外: "闭嘴吧你!" 朱横: "???" 而朱棣,还在坚持: “总之,爹啊,别删了,没什么好删的啦!那孟子在阶级史观面前,又算得了什么!爹你可是见识过阶级史观这大场面的人了!这阶级史观未来搞不好还得回头来批判批判孔孟呢!后辈不都骂儒家为儒教了吗!" 老朱一听,想想也是,怒火消了。 郁新却双脚一软。 而同样脚脚发软的金幼孜连忙将郁新扶住。两个面条人互相搀扶,摇摇摆摆,踉踉跄跄。 真的很想把燕王的嘴封上呢。 【刘三吾的形象从这个事件里也能勾勒一二,这人骨头肯定不硬,为了逢迎统治阶级,有灵活的尺度。 他给老朱的《大诰》写了序, “上弗忍生人之无幸也, 不得已施之五刑”。和洪武30年6月老朱的策问主题好像的,你说他两眼一瞎,不懂老朱的法治心思,这是不可能的。】 郁新:"……未免过于苛刻了。" 老朱也不满: “就是。弃了那元朝的暗,投了我大明的明,明明的凤凰栖梧桐之事!” 大家逼逼赖赖 什么呀,不要曲解那后辈的意思。明明说是刘三吾为了讨好你,连孟子都删减的软骨头行为罢了。 【刘三吾等人取了51个人,中原、西北士子无登第者。 它一般称其为春榜。】 听到这里,老朱终于听明白了。 "原来这南北榜案,是这么个意思。如此说来,第二回取的61人,想必是北人吧。" 【这51人是谁,现留存的独立史料都记录不全,一般名单会记录成册,但朱元璋没有把这一榜的名单正式刊录,名单多被私人史料、地方县志等记载。 邱进春教授交叉对比多种史料,进行过考证,51人里,46个“南方人”。论文未列出具体的籍贯,无法统计其地理分布,不过up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