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演唱会 这个年代的海市跟苏辰印象……(1 / 2)
这个年代的海市跟苏辰印象中的高楼林立一点都不沾边, 甚至是有些破旧,外滩除了人多点似乎也没什么看头,听同行的人说夜景很好看。
苏辰以前在这个城市生活了五年, 现在找不到一点熟悉的痕迹。
下了飞机, 打了两辆出租车直奔程鑫订的酒店。
休息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程鑫带着大家来到海市歌剧院。
歌剧院的主任领着他们来到舞台上, 苏辰往观众席看了看,座位不算多, 大概能容纳两千人的样子, 跟她理想中的十万人红馆相差甚远。
消息已经放出去, 明天开始售票。
这次随他们一起过来的还有公司新招的财务人员, 安保人员乘火车晚一天到。
程鑫把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条,与歌剧院的对接, 人员的安排,以及他们这些人的吃住问题, 苏辰他们只需要拿出最好的状态来应对接下来的演唱会就行。
他们会在海市开三场演唱会, 连着三天, 然后转场杭城。
整个暑假期间门, 整整两个月, 他们要跑遍全国各大城市, 开办将近五十场演唱会。
票价定的极低,除掉租赁歌剧院场地和支付工作人员的费用, 到他们手里的寥寥无几。
海市。
早上六点,工作人员开始售票。
得到消息的歌迷们早早来到售票窗口外排起了队,这方面大家都是熟练工。
工作人员哪里经历过这种阵仗,揉着眼睛开门的时候差点被吓一跳, 长长的队伍足足有几百米,人家还自带小马扎。
这得卖到什么时候啊!
工作人员赶紧打开门,拿出票据和换找的零钱,两个人快速忙碌起来,直到中午,队伍的长度丝毫没有减少。
两人忙的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要不是程鑫给的工资足,说不定就要撂挑子不干。
这个时候的演唱会非常简单,只要把乐器搬上台,再配几个话筒,试一遍音效,准备工作就已经差不多完成了。
程鑫还在和歌剧院的工作人员接洽,叮嘱一些细节问题,苏辰就和宋文他们几个打了两辆出租车,让司机送他们到人民广场。
七月初,还不算特别热。
苏辰和萧琴戴着帽子,又戴了墨镜,走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回头率依然很高。
周围开了很多店铺,苏辰甚至看到了一家倾辰女装,街上的行人穿着打扮比京城大胆很多,女孩子烫着卷发,穿着五颜六色的连衣裙,倒显得苏辰和萧琴这样的直发比较少见。
天空很蓝,飘着几朵白云,是苏辰三十年后从未见过的蓝和白。
四处逛了逛,感觉跟京城差别也不大。
萧琴让方旭给她和苏辰拍照,她来的时候特意带了相机。
顾宗明哼了一声:“臭美。”
宋文看着树上的小鸟,不知在想什么。
中午找了家老字号,点了一桌子海市本帮菜,像是松鼠桂鱼,酱爆鳝丝,八宝鸭这些都是本地的特色。
苏辰早已经习惯南方人的口味,还挺怀念这味道,倒是萧琴他们几个从来没出过京城,有点不太适应,尝第一口就觉得太甜了。
宋文小的时候吃过很多苦,父亲被下放,年幼的他不肯随母亲改嫁,便被安置在亲戚家里,寄人篱下的生活过了几年,等形势稍微好点之后,他父亲不放心,便托人把他接了过去。
父子俩相依为命多年,吃过的苦比吃过的盐都多,夜里饿的睡不着时,还曾偷偷上山抓野鸡,可惜什么都没抓到,父子俩都斯斯文文的自然不是干这个的料。
后来他父亲跟人学了编竹篾,常常半夜去河里下篓子,天不亮又去捞出来,时不时能逮到几条小鱼或者黄鳝。
他的父亲就把黄鳝悄悄拿到相熟的人家,请人家帮忙做了,分他们一半就行,这些事情反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宋文至今仍记忆犹新。
记忆里的味道和现实里重合,再回想过去,他竟一点都不觉得苦。
或许他已经彻底与过去和解。
“怎么每道菜都是甜的,这个阳春面一点都不好吃,清汤寡水的,面不劲道,汤也不浓,不如咱京城的杂酱面好吃。”顾宗明简直槽点满满。
方旭点头附和,这一桌子菜,唯一能下腹的只有蟹黄小笼。
好在每道菜的量都很少,五个人,即便再不喜欢也没有浪费的习惯,最后也都吃完了。
回到酒店睡了一会,苏辰给家里打了个电话,说自己已经到达海市,会在这边待三天,如果他们想来,苏辰会提前给他们把酒店订好。
杨慧犹豫了一会儿到底是没去,厂里忙生产走不开,她是组长更要以身作则。
演唱会晚上六点开始,一直到十点结束,将近四个小时的时间门。
苏辰之前联系了李虹和吴芬,问她们有没有时间门过来,可惜恰好赶上吴芬出国演出,最后只有李虹说可以过来。
这位十年后的歌坛老大姐性格还是一如既往的豪爽,她的嗓音条件非常优越,不管多高的调都能唱上去,在这个出来混还是需要靠才艺的年代,确实比三十年后更容易脱颖而出。
李虹是中午到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