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lie与Anita(上)(1 / 2)
说起二人相识,已经是1983年的事了,距今已有7年时光。 1983年,Anita第一次在演出后台见到Leslie,当时她觉得这个人有点冷淡,对他的印象很一般。那时Leslie刚刚发了《风继续吹》而名声大噪,但Anita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上一年,Anita在“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中拔得头筹,从而出道。 由于从小的演出经历,所以她对舞台并不陌生,也并不怯场,她觉得这大概是自己的优势所在吧。 Anita这个英文名字是阿梅自己为自己起的,说起来当时取这个名字的时候,她觉得Anita这个名字既简单又好写,而且她在书上看到,这个名字的解释好像是什么anel(女神)之类,意思及意境都很靓,她当即决定就用这个名字作为自己的英文名了。 后来有人采访中问及她Anita的由来,她笑嘻嘻地回答,因为我觉得都很适合我! 说起来,Anita实在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子,虽然不说有倾国倾城之美貌,但放眼整个演艺历史,不仅仅局限于香港,Anita也是拿得出手的璀璨夺目的一颗星星,我想她是我们华人的骄傲。 我其实蛮喜欢Anita的长相,给人一种过目不忘的美感,也许“美”用来形容它太过片面,大抵是别有一番自己的色彩吧。 初识Leslie时,她没有想到未来会和这个人成为至交好友。在别人眼里,在大众的眼中心里,他们或许是巨星,也或许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但是她同Leslie一样,都对这种流言蜚语并不在意。身处演艺圈,若是事事都要在意,都要放在心上的话,怕是要累死了。所以他们索性都一笑对之。 但他们并非对所有事都不放在心上,比如对彼此的事情。 其实人在一生当中很难遇到一个知己好友,Anita喜欢交朋友,但朋友并不个个都是Leslie。日子久了,她觉得Leslie是像她的家人一样的存在。 都说“血浓于水”,但在Anita眼中,并不尽然。她觉得她遇见Leslie就诠释了另外的真理,世上之事向来没有绝对。 而Anita经过漫长岁月以后,也相信了自己在他心里的位置,是与众不同的。 其实有时候对于一个人的感情,并不一定是说他身边除了你之外就再没有别人了,而是你是最特别的那一个,这样比前者那种情况还要更珍贵些。 在1982年凭借翻唱《风的季节》夺冠以后,她就推出了第一张唱片《心债》,那时她还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这条路是好走还是不好走?自己真的能大红大紫吗?这种种,她都不知道。但是她想既然决定进入这个圈子,那么就要有一种冒险精神,去探索和发现新奇之处。也许未来不会是坦途,磕磕绊绊也少不了,但她并不会因此就放弃。 跳舞是她最喜欢的事,不过做歌手也不错,她觉得舞台对于她有种难以言说的致命的吸引力,她深深被舞台所吸引,她想她和舞台的关系就如吸铁石和铁一般。有些人命中注定要做某一行,这并不是说笑。当她站上舞台的时候,她就有一种睥睨众生的感觉,能够和喜爱自己的歌迷在一个大的舞台上、一个闪亮的场馆里共度一个晚上,简直是太美的事了,她觉得她做梦都会笑醒的。 不过现在想这些似乎为时尚早,她想她还是应该先踏踏实实地把事情做好,有了公司,至少不是孤军奋战了。背靠大树好乘凉,但是个人也需要很努力。 她觉得自己在舞台表演上是有天分的,这得益于她从四岁半便踏上舞台,虽然当初上舞台是因为生活实在困窘,这只是维持生计的一种手段,但是正所谓“每一步路都不白走”,这么多年的演出经验才造就了今天在舞台上闪闪发亮的Anita梅。 对于在舞台上的形象,她其实很有自己的想法,她想了很多新奇古怪的点子,许多在平时的日常生活里不能穿的衣服,穿出大街上会被人在背后指指戳戳的衣服,现在因为做了歌手而都有了用武之地,这一点她简直是想想就兴奋。 少女的梦不都是粉红色,阿梅希望自己可以有很多种颜色,她并不希望自己只能局限于某一个舞台装扮中,她希望自己能够驾驭多种角色。 对于当时只有十九岁的阿梅来说,五彩缤纷的演艺圈,让她平添了许多的想象。除了穿各式各样,或者称得上是“奇形怪状”的衣服以外,她还想拍电影。 电影和舞台不同,但各有各的魅力。舞台是一人独霸在其上,举目望去,都是自己的人,那种感觉一定很爽吧!所以她更加要努力练习唱歌,在多年的舞台表演基础之上,更加地让自己有底气和筹码,这才是面对歌迷放声歌唱时不心虚的重要条件,这是必备的。作为一个歌手,必须要有职业素养和过硬的业务能力,歌要唱得好,舞也要跳得好,她甚至觉得,自己可以参与到舞台设计当中来,还有舞蹈动作,或许她更适合即兴也未可知,事先没有编排过,只是简简单单地随着音乐舞动肢体,她想这是最原始的舞蹈了吧。舞蹈并不是一定需要编排的,有时候随心而发、随性而动、随音乐而至的身体的扭动,可能就是最美的了。 至于电影,闲暇时她也想过自己要演什么样的角色,她不想演她自己,她希望的是演绎别人的人生,而且最好是和她本身的形象和性格出入比较大的角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