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天下人的长城 三合一。(4 / 6)

加入书签

李牧攥紧了拳头,他怎会不知?匈奴只会烧杀抢掠,他们可不在意中原黎民的死活,甚至会把人们掳走当奴隶。

“将军已入死局,唯有一线生机。”尚谨心中越发紧张,铺垫良多,终于到了这一步。

“你是说,让我投降?”李牧眉头一皱,“绝无可能!”

尚谨伸手将案上的灯火挑亮一些,借着昏暗的灯火隐藏自己的神情。

“并非投降,将军是通透之人,与其因为赵王牺牲自己,何不继续守护代地黎民?”

李牧抿紧了双唇,沉声道:“你说的是真,可我能护一时是一时,死不足惜。”

尚谨恨不得摇一摇李牧的肩膀,把自己的想法灌进他的脑子里,可惜这是不可能的,尚谨只是试图一点点说服他。

“那为何不留下呢?”

“留下?”李牧摇头,“这不还是投秦?”

“这不是投降,而是坚守。赵亡是早晚的事,将军是情愿将代地黎民拱手与秦,还是觉得代地在你的庇佑下会更好?”

尚谨知道这可能有一点道德绑架,可是也顾不得许多了。

【宿主,不要那么有负罪感,你在救人呢!今天要是不成,这大营里的人大半都得死。】

尚谨深吸一口气,做好了心理建设。

“代地黎民爱戴将军,愿意为了将军抵死与匈奴抗争,与秦作战,可将军忍心看他们死吗?将军一旦离世,他们便与手无寸铁无异,要让代地黎民家家带孝吗?”

“如今赵国黎民在赵王的统治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不久后,赵国连年地震饥荒,老百姓死伤无数,到那时候,攻打赵国更加容易了。

“将军就算击退了秦军,可他们仍然无法安居乐业。打仗是要死人的,何况赵王迁的性子,将军不是不知道。你要如何做呢?学田氏代齐那般,成为新的赵王吗?”

这句话显然有些冒犯了,可李牧确实不可能这么做。

“既如此,何不选择牺牲最少的路?战争越是尽早平息,苍生黎民越是尽早安生。”

他打心眼里厌恶战争,只是有时候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李牧显然对此有些不赞同,尚谨却话锋一转:“若是今日是匈奴将要破我中原大地,我绝不会阻止将军,相反,我一稚子也绝不苟活,就是咬,也要把匈奴人咬下一块肉来!”

尚谨掷地有声,这都是真心话。

“可我们本不该有分际,要因为六国国号不同便争战几百年?打到最后连活人都不剩吗?”

说白了,春秋战国时,大家都是周人。后世的家国观念尚未完全形成,相比于国家,各国人民对各国的态度更像对待家族式公司。

公司的主人是各国王室,高层是各大公卿。人们更像最底层一直被压迫的实习生,一旦压迫到一个点,他们会选择离开这家公司,移居到对待他们更好一点的地方。连士们到处跑也不会被说不爱国,更别说普通老百姓了。

在这个时期,迁徙到别的国家再正常不过。

“是,最后会争出一个赢家,史书上总会歌功颂德,可谁会在意这名号之下是多少人的累累白骨?”

且不说遭遇战乱天灾的百姓,各国的军队都是十万几十万地被歼灭,统一后人口才增长,到了秦末战乱,人口更是几近减半,西汉休养生息多年才慢慢恢复气色。

尚谨的眼眸中蕴含着点点星光:“世人皆说,将军是赵国的长城。既如此,为何不做天下人的长城呢?”

李牧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天下人的长城吗?

“如今六国分裂,可说到底,我们都出自同源,不是吗?我们皆是华夏子民!”

说这话的时候,尚谨整个人都像在发光一般。他真心希望未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可以团结一体,抵御外敌。

“若是我同意,你们会如何做?”

李牧突然如此问,让尚谨惊喜不已,只是他却发现李牧并无心动的意思,那双眼睛犹如黑夜中的鹰,锐利而冷静。

这是一种试探,并非他说的够好,李牧便愿意跟他走了。

当真不好说服啊,光用嘴是不行的,看来要行动起来才行。

纵使如此,尚谨依然说道:“将军以后会是天下人共同爱戴的武安君。”

“武安君……”李牧记得历史上唯有两位武安君。

“以武安邦,是为武安君。”尚谨嘴角露出一抹笑,又有些叹息之意,“苏秦与白起皆是武安君,却无一善终。将军之功可为武安君,我希望将军做武安君中唯一得善终者。”

苏秦堪称“六国共相”,他纵横捭阖,最终却因在齐反间门,受齐王重用,被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

白起担任主将三十余年,攻城七十余座,出奇致胜,威震六国,最终只落得一个下令自刎的下场。

原本的李牧是最让人惋惜的,他做错了什么吗?抗命不过是为了保卫代地,却仿佛坐实了他谋反的罪名,被昏君奸臣害死。

“我知将军与秦人有嫌隙,若将军愿意,秦王已承诺,边军仍由将军统领,长守代地,将军为前将军,位比上卿。军中其他将领如旧,只有一点要求,守住代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