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幕后之人到底是谁?(1 / 2)
朱元璋沉默了下,道:“你说得不错。” “如果儿臣猜得不错,幕后之人,与靖江王一脉有关?” 朱英试探着问道。 他之所以会猜与靖江王一脉有关,一是时间凑巧,二是从朱元璋到诸位藩王的态度猜出来的。 换成是绝对的“外人”,无论是老朱还是诸位朱姓藩王,就不太可能是现在这个态度。 唯有做这件事的人是朱姓之人,且身份有些特殊,才会让朱元璋陷入沉默,让藩王们敢于悄悄推波助澜。 因为往深了说,这是属于老朱家的内斗,而不是什么谋反之类了。 毕竟朱元璋是一个百分百家天下的人,与其他朝代的皇帝还略有不同。 朱元璋听了朱英的回答,再次沉默了下,道:“你是如何猜出来的?” 朱英将自己的思路简单说与爷爷听。 “你这方面,甚至比标儿还强一些。”头一次,老朱评价大孙子在某一方面强过了他的太子朱标。 他曾有过那么一个完美的继承人,如今的大孙子,同样完美,但没有什么时候比这一刻让老朱意识到,大孙子与儿子朱标,到底不是一个人。 二者有着相似之处,可不像的地方也很明显。 比如,在对待兄弟、亲戚方面,太子朱标显然要更加仁厚。 就算对待弟弟们有着亲疏远近关系,但大面上是绝对过得去的。 但十年相处,老朱其实心里很清楚,他的大孙子,是一个界限更加分明的人。 对待自己人,会有着护短的一面,而对待非自己人,则要冷淡许多。 不过,老朱却觉得,标儿那样好,大孙子这样,也并非不好。 二者差了一个辈分,标儿做了被称赞宽厚仁义的事,换成大孙子去做,就容易被人当做是软柿子捏一捏。 该硬的时候,还是要硬。 “的确是靖江王一脉,朱守谦之前‘淫虐于市’,被削了爵。就在今年,他也去了。他被废后,我就让他的嫡子朱赞仪袭了爵,不过如今也是住在应天,没让他去就藩。” “此事说起来,与赞仪那孩子关系不大不小,若是细究起来,他的处境会更加艰难。” 朱元璋眸中闪过厉色,沉声道:“他身边的那些东西,该死!但怎么才能处理好这件事,的确是个麻烦。等除夕宴上,你可跟那孩子接触一下,也好宽了他的心。” “父辈做的混账事,与他并不是毫无关系,可也不该一直心事重重。” 说起来,还是朱文正当年的一些旧部心中不忿,觉得朱文正一脉才是正统,所以才想要将朱守谦或是朱守谦的后代捧起来,博一个从龙之功。 朱英听了,点点头,道:“没问题,孙儿到时定会看顾着他。” 这个朱赞仪,在永乐年间重新就藩,后来好像也没搞出什么事,应该不是个太麻烦的人。 至于那些暗中做手脚的人,只要是外人,他爷爷就绝不会轻饶了他们,这件事的收尾其实都无需他去费心了。 说话间,他们的目的地,位于应天府城外十五六里处的一座皇庄,已是到了。 早就有人去通知了皇庄的人,他们下车时,这里已是戒备森严,保护得十分到位。 跟着朱英一起过来的人,就只有两人,一个是阿牛,一个是叫小景子的小太监。 其余骑士皆是朱元璋的心腹,全是锦衣卫。 朱元璋示意朱英跟上,边往里走,边向朱英“介绍”这座皇庄的妙用。 朱英听得津津有味,这里明着是皇庄,实际上,竟然是一处收养孤儿进行培养的地方。 锦衣卫的前身是仪鸾司,想要成为锦衣卫,其实要求很是不低。 不仅需要雄伟的样貌,高强的武艺,还要有干净的身世背景。 “所以这里的孤儿,都是亲军卫的遗孤。”朱元璋解释道。 朱英觉得这个办法挺好,其实可以推行到各大军中。 不过,大明建国之后,渐渐就开始重文轻武。 各军的情况,是一年比一年糟糕,一代比一代腐败。 这似乎是很多王朝到了中后期都难以避免的一件事? 朱英思索着,等到他掌权之后,可以对军队进行改革。 不过,任何的改革,都脱不开经济的发展。 若是经济不够繁荣,老百姓连肚子都吃不饱,那一切畅想便皆是空谈。 “微臣蒋瓛……见过皇上,见过大皇孙。”终于进了一个院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