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2 / 3)
非常不可思议,他都不好意思开口打断,说自己有的已经听不懂了。
同样是当学生,差距实在有点大啊!
……
第二天的交流不能说让赛尔伯格心服口服,但他却明白了‘能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数学水平究竟有多么高’。
那些晦涩难懂的列式、证明,对方只听了一遍就完全懂了,有的还能针对进行修正,让爱德华都陷入到思考中。
所以爱德华说,“即便他不懂弦理论,但和他交流很重要”,赛尔伯格已经完全明白了。
最少在数学领域来说,就算是老师似乎也和对方有差距。
接下来的第三天、第四天,赛尔伯格就干脆坐在一边儿,当一个沉默的观众了。
一则是,内容已经深奥到完全听不懂。
他倒是明白具体谈的是什么,爱德华正在说起研究的多维空间问题,多维空间就是由弦理论衍生出来的,他试图塑造公式去说明多维空间,但列出来的东西,已经完全看不明白,好像都是抽象的。
具体是什么,全凭想象能力的。
二则是,赵奕似乎吸收了足够多的知识,并不用讲解什么了,他一直和爱德华不断的讨论。
现在才是交流的正确模式。
爱德华身在其中还感觉什么,但赛尔伯格一直在旁边,所谓‘旁观者清’,他最惊讶的是,“这家伙,竟然在两、三天时间,就把教授说的都理解了?还都记住了?”
“就算每天花十个小时,到现在最多也就三十个小时吧?”
“我都跟了老师好多年了,做弦理论的研究也有很久……”
赛尔伯格都感觉是被打击了,他最开始还觉得,赵奕只是数学能力强,大概也是长久的进行研究,再加上一点点运气……
现在才发现自己实在是太天真了。
如果做一个智商对比的话,对方的智商大概直追爱因斯坦,而他也只是个普通人而已,普通人就老老实实在旁边当观众吧。
赛尔伯格不知道的是,赵奕可不是每天花费十个小时,每当爱德华师徒一离开,他就把弦理论抛在了脑后,但能这么短的时间内,理解那么多的东西,也不能全归功于智商、理解记忆能力。
这和数学有关。
爱德华讲解的东西很多都牵扯到数学计算和列式,他记住了那些关键的东西就足够了。
另外,他的记忆、理解能力也确实增强了很多。
虽然没有达到过目不忘、一看就懂的程度,爱德华的讲解也很细致,只要理解了就能记住,才会这么大的进步。
现在赵奕还真的对弦理论来了兴趣,他都感觉快被爱德华的理论说服了。
虽然弦理论的内容远远称不上完善,但以弦理论来解释物理规律,似乎也找不出什么问题。
当然了。
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暂时无法证明的推断,有的内容连逻辑都只存在于想象中。
比如,纸上的列式。
爱德华在纸上写出了一个列式,并声称其和弦理论多维空间的边际有关,希望赵奕利用波形图,对其进行完善、修正、演化,或者其他什么,他的意思就是希望,能用波形图来完善高维度空间边际问题。
这就是爱德华来找赵奕的直接原因。
现在赵奕理解了。
爱德华给他上了好几天的课,按照孔圣人的说法也能算半个老师,虽说他不是很想听……
总之吧。
他还是和爱德华讨论了很久,也试着以波形图来进行演算,但因为连基础逻辑,都只存在于想象中,“哪怕把列式塑造好,也无法证明吧?”
赵奕直接问出口。
爱德华很认真的说道,“虽然以现在的手段无法验证,但也许未来十年,五十年,或者更久的时间,就能够得到证明呢?”
“数学、物理上,有很多都是百年、几百年的问题,如果连问题都没有人提出,科学还怎么进步?”
“……”
好像有点道理呀!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理论物理学家才很难拿到诺贝尔奖吧!
赵奕心里吐槽。
在学术圈的鄙视链中,理论物理学家处在金字塔顶端,从事理论物理研究是被公认的‘高智商’,能出成果的很多都是‘长大的神童’。
但是尴尬的是,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大多都是实验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有个典型的例子是史蒂夫-霍金。
全世界都知道霍金,他被认为是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非常重要一步。
这样一个顶级的物理学家,一直都没有拿到过诺贝尔奖,原因就是霍金的主要研究理论,到目前为止没有得到证明,而诺贝尔奖是非常现实主义的,不会给仅存在于纸面上的理论颁奖。
史蒂夫-霍金的理论中,得到实验精确验证的,都是一些达不到诺奖水准的工作成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