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烦恼初至借调风波(1 / 2)
就在薛明一方,将全国各省市的区位发展战略这一主题,推向声望愈发浓烈之际,一系列联动的影响也开始如波浪一般,传导开来。
首先是各省市的驻京机构们,因为长期驻守在天子脚下,对任何风吹草动都极其敏感。
当前正是五年规划意见征集的关键时期,各地方省市都有重量级领导作为主要领导的代表,在帝都督战。
他们一开始并未立即意识到这股发源自改革委,并很快得到多个中枢部门响应的政策舆论风潮,与他们各自的关于耕地政策的提案有何关联之处。
还以为这些中枢机构集合了全国顶级的智慧头脑,也在借着五年规划的契机,为治国安邦主动定计定策。
但各省市驻京机构的领导们,早已开始焦虑,纷纷开始跟督战领导们打起了隐晦的报告,暗示这股风潮的影响力不一般。
对耕地政策的改变报以很大期望的省市领导,意识到对方剑锋所指之处,正是自己的软肋之后,立即发觉形势不妙,原本热闹的攻关行动,也齐齐戛然而止。
底下暗雷隐隐,上层也是云波涌动。
薛明和李司长他们此举是抱着为国为民的公心,而且即便代表着改革委,也没有任何攻城略地,与其他中枢部门争夺权利领土的行为,在上层之间本应没有利益影响才是。
但经过了李司长发动关系,各部门配合响应,这样一段和和气气的初始阶段之后,局面上出现了一些烦恼的苗头。
有一些部门开始一反之前的协作配合态度,对源自改革委的这套材料方案,表现出了明显的抵触情绪。
一方面不愿投入更多精力,为他人抬轿子。
更重要地,他们仿佛又看到了那根看不见、摸不着,但威力巨大的体改大棒。
经济工作方面的体制改革,往往伴随着各部门职能范围的调整,其结果虽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改革委在当前这个阶段,暂时充当了挥舞体改大棒的指挥家,因此它一直都是以赢家姿态示人。
各部门不免担忧,这意味着新一轮的调整。如果真的如此,那自家最好还是先扎紧营寨,守好本土为妙。
另一方面,主张耕地政策变更的部分省市,其一方大员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一开始的措手不及之后,到了比拼行动力的时候,各自的天线就竖了起来。
对他们而言,万万不可未战先败,即便从道理上已经明白了之前的提案是一步昏招,也要防止对方顺杆子上,借机搞什么问责。所以也纷纷立起了刺猬一般的防守姿态。
薛明和李司长一方,虽然也考虑过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的问题,知道改革的推进必定困难重重,但也没有预料到形势的变化如此之快。
一时间他们如众矢之的一般,承受着来自多方反扑的言语和炮火。
李司长背景根基牢固,又手执坚守粮食安全、国家命脉的尚方宝剑,与上意相通,自然谁都无法撼动他这个名义上的通天代言人角色。
但薛明就不一样了,身处委部机关,大部分人即便有幸跨过了司局级的门槛,如果没有背景,也只会是吏的角色,远远谈不上官。
委部机关的职位赋予了普通人锻炼公务技能和经验的机会,也要求和依赖这个有机会上位的普通人回报以劳苦与赤诚。
政治学和社会学,两重含义兼具。但普通人还是更偏向社会学这一侧的,另一侧则更加云波浩瀚,更加斗争尖锐,也更加具有时代的背景。
而且薛明在这件事情中,又承担了核心智囊的角色,一手推动了新的五年规划中对粮食安全的定调,对地方区位发展优势的策论开篇。
所以反扑的炮火就顺理成章地集中到了薛明这里。
攻击的论调,说什么的都有。
薛明走入仕途的方式,也算是取巧走了捷径。中央选调生的选拔,按照组织人事工作的设计考量,是吸纳高知分子,并投入到基层深入改造的。
薛明取巧之处在于,自入党培养阶段,就在事业单位受聘,虽有不俗的挂职经历,也取得了放之全国也算是亮眼的成绩,但总体还是不够扎实。
因此第一波的攻击主要在于薛明的履历,也旁敲侧击地攻击了身为薛明入党引荐人的李司长。
但以这种培养方式上来的干部,也实属不少,而且薛明在其中也是成就集大成者。
这一轮攻击虽然击在了薛明的软肋,但组织人事工作还是具有很强严肃性和权威性的,既然经过考察,已经入得门来,没有明确过失,确实很难入罪。
弄明白这一点之后,第一轮的攻击自然就偃旗息鼓了下来。
但事情没有就此风平浪静下来,毕竟对方也要赶在五年规划形成正式文件之前行动,所以很快第二波攻击就如期而至了。
第二轮的攻击手段更加隐蔽,没有了针尖对麦芒一般的对立感,反而挂了拉拢和分化的伪装。
多个来自中枢和政务院组成机构的借调函几乎同一时间发往了改革委,有些语言上做了遮掩,好似走了正常的选拔流程,有些则不加掩饰,明言借调函为谁而来。
这里就说到了很多人仕途发展中的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话题,借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