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传说中的五年规划(1 / 2)

加入书签

天上一月,人间一年。

古人的经验智慧,凝练出来的语句,还是有着它内在的含义的。

身处中枢机关,放眼全局之广,每天接收和发出的信息量都是巨大的。

与地方之间,如此巨大的信息差,就导致了这种一眼万年般的错觉和感慨。

之前南下鹏城时,胡副主任与李司长的斗法,造成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领导不仅看在眼里,而且心如明镜。

不管是对事,还是对人,胡副主任都输的彻底。

在中枢派往鹏城市的指导组返回后,造车大计落定,成绩已经夯实。

鹏城市也慷慨地给予了BYD和深南时代两家合力造车的企业,比之当初与无疆科技合作时,尤胜一筹的价码。

大局已定后,对胡副主任的惩罚就如期到来了。

改革委机关领导的排序默默地发生了改变,胡副主任断崖式地降到了委领导的垫底一名。

按往常惯例,这里就是暗示到点退休的意思了。

如此雷厉风行的扫平隐患,也是为了能上下一心地开展接下来的重大工作。

这项重大工作就是,传说中的五年规划。

熟悉经济工作的朋友都知道,五年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

其职责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这项工作之所以蕴含有某种神圣的光环,既在于它经历住了历史的检验,成绩斐然。

也在于中枢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即便在某些特殊的动荡时期,中枢对五年规划的坚持也从未间断。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主体责任部门,改革委对五年规划的深度参与和方案产出,一直都极为重视。

李司长进入改革委,依靠能源领域的改革工作取得了优秀成绩,站稳了脚跟。

但距离可以在改革委这么一个宏观经济大脑的单位中获得晋升,还相距甚远。

所以李司长对五年规划,也极其关注,并报以期待。

五年规划工作启动的红头文件发布之后,全国各省市的主要领导和各中枢机关都忙碌了起来,暗暗争夺着议题的主导权。

不管是出于政治成绩的考虑,还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属地建设责任感,短短两三个月内,层出不穷的建议和意见纷纷形成正式的材料文件,如雪片般纷至沓来,汇总至中枢。

薛明身为李司长的秘书,自然充当起了军师智囊的角色。

在此次的五年规划中,李司长一方是否要主动竖起旗帜,将影响力扩展到新的领域,还是继续稳固基本盘,不寻求主动出击。

这就成为了第一个奠定基调的议题。

薛明本心中是期待能参与进这项伟大工作的。

作为一个重生前郁郁不得志的机关小吏,穿越至如今风云际会的大发展的历史时机当口,拥有着超前认知的他,很难忍住为这片热忱的土地抛洒汗水与热血的内心悸动。

但如此宏大、关乎国计民生的事业,薛明前世也没有机会参与,如同行家里手一样地主动提案,他也有些稍显稚嫩和力不从心。

而李司长这边,他毕竟是受限于人生阅历和从政经验的正常人,潜意识中以稳为主的思想占了上风。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李司长来到改革委时间不长,之前的专业积累更多是在工业信息化的领域。

李司长能从一名长期主管工业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迅速破局,找到能源改革的突破口,在改革委这个主管全面经济工作的机关单位站稳脚跟,已经实属不易。

对工业信息化、互联网行业的政策规划,李司长可以信手拈来,但如今时移境迁,有工信部的领导诸公在,他也不好越俎代庖。

就这样别扭纠结地过了许久,地方提案已经收集完成。

如果在改革委层面,没有新的修改意见产生,那么这一次五年规划工作,李司长和薛明也就真正成了,只负责承上启下、信息传达的协调者了。

因为这个时期,地方提案都集中在改革委手里,地方的公关工作也都集中到了改革委领导身上,也是一种另类的跑部钱进。

无论公务会谈,还是会谈后的宴请,李司长都带上了薛明。

文山会海的材料战,远没有这种收集信息的方式更加高效和便利。

更何况不是所有省市都有这种攻关能力的,接触到的这些地方,往往意味着它的资源投入更大,提案的影响力也就更高。

这本身就是一种隐含的筛选机制。

前文中也有提到,地方经济发展其实有着浓重的互相竞赛的含义,即便这种竞赛并不完全公平。

时间是有成本的,虽然看不见,但在大发展时代,先行者的先发优势,往往会越发明显。

而且地方省市之间,各自优劣势不同,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下,机遇差别很大。

因此在地方保护主义的人性规律下,薛明心中明白,在迎来送往的公关工作中,看到的大部分都会是捉对厮杀的情况,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